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健康人年龄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对中心凹无血管区大小的影响分析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技术分析在正常健康人中年龄和中心凹下的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 CFT)对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 FAZ)大小的影响。研究方法:横断面研究。132名健康人纳入研究人群。所有的受试者均接受双眼的OCTA检查。测量CFT数值和FAZ大小数值(主要指标是FAZ的横径、竖径、面积)。结果:线性回归分析揭示年龄和FAZ大小之间存在正相关。每增加1岁,横径,竖径均增加0.001mm(p值分别为0.002和0.001),而面积则是增加0.001mm2(p值为0.000)。而CFT与FAZ大小之间均在明显负相关。当CFT每增加1gm,横径和竖径分别增加0.002mm和0.001mm(p值均为0.000),而面积则增加0.003mm2(p值为0.000)。结论:中心凹无血管区大小随着年龄而增大,而随着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增加而变小。OCTA是一种活体研究健康人FAZ大小的新的无创性工具。二、 糖尿病患者黄斑中心无血管区形态学分析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研究糖尿病患者的黄斑中心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 FAZ)面积和半径大小。研究方法:横断面研究。65例糖尿病患者(113只眼)纳入研究范围,62例健康对照组(85只眼)。所有入组受试者均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检查。同时,测量黄斑中心无血管区(FAZ)的横径、竖径、面积大小。对糖尿病组按照国际分组标准进行分组。结果:在糖尿病患者和对照组之间,横径、竖径、面积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是0.01,0.00,0.00)。在0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分析中发现,虽然在横径和竖径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7,0.08),但在面积的差别上有统计学意义(p=0.04)。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FAZ大小明显大于对照组,横径、竖径、面积的p值分别为0.01、0.00、0.00。有临床意义的糖尿病黄斑水肿组,FAZ的面积也明显大于无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p值为0.02。结论:糖尿病患者有更大的黄斑中心无血管区(FAZ),并且病情越严重,无血管区越大。OCTA是一个新的无创研究糖尿病患者黄斑中心无血管区大小的新方法。三、 健康人及糖尿病患者黄斑血流密度分析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研究正常人及糖尿病患者的黄斑区血流密度的改变。研究方法:横断面研究。53例2型糖尿病患者(98只眼)纳入研究范围,60例健康对照组(98只眼)。所有入组受试者均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检查,获得视网膜黄斑中心3×3mm大小范围的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同时对糖尿病组按照国际分组标准进行分组。结果: 糖尿病患者中男性19人,女性34人,年龄最小32岁,最大80岁,平均57.34±10.65岁。对照组男性14人,女性46人,年龄最小37岁,最大78岁,平均54.58±11.12岁。两组之间年龄没有差异,p=0.183。糖尿病组表层、内层、外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黄斑区血流密度分别是0.4956±0.0386,0.5373±0.0376,0.3971±0.0373,0.6533±0.0227。对照组表层、内层、外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黄斑区血流密度分别是0.5281±0.0294,0.5726±0.0240,0.3884±0.0395,0.6659±0.0123。其中两组之间表层、内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是0.000,但是外层黄斑区的血流密度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112。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增加,表层、内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均明显下降。在健康人表层和内层视网膜的黄斑区血流密度每年降低1%,而外层视网膜黄斑血流密度每年增大1%,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黄斑血流密度值则基本稳定。结论: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均较正常人明显降低,缺血现象明显。OCT血管成像技术为我们量化黄斑区血流值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有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