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非农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加上退耕还林还草,使得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中国粮食生产存在安全隐患。为了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增加耕地面积,国家积极推行土地整治项目。国内土地整治研究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起步阶段,整治体系还不完善,无序化的土地整治造成生态环境问题。过于强调经济效益,破坏生态环境,违背了土地整治的初衷;不合理的土地平整,破坏表土层,造成土壤质地下降;未进行充分论证,盲目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追求标准化建设,破坏当地生态景观格局。所以,应加强“生态型土地整治”的研究,保证土地整治有序化进行,通过土地整治提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目前从生态角度对土地整治开展的研究主要包括土地整治生态评价研究、土地整治生态效应评价研究、生态型土地整治研究。我国对单项土地整治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但系统、全面的综合土地整治研究还处于概念和内涵探讨的过程,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阜康市农村土地整治适宜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阜康市生态条件以及现有土地整治情况,建立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参照《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土地整治方向和目标。最后,将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作为比较数列,将生态敏感性评价标准指标作为参照序列,运用灰色关联投影分析法对样本点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根据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确定土地整治模式、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单项生态敏感性评价情况,北部荒漠区土壤和生境敏感程度高,中部平原区生态景观敏感程度高,中部冲积扇上缘工矿区生境和土地利用类型敏感程度高,南部山地木林工矿区土壤敏感程度高;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情况,中部冲积平原农区<南部山地木林工矿区<中部冲积扇上缘工矿区<北部荒漠区;根据阜康市的单项生态敏感性情况,总结八种土地整治类型;根据阜康市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总结了四种土地整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