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心理学家Rosch(1975)提出”类典型及其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之后,该理论就被应用到语义、语言结构及范畴习得的研究中。认知语言学家Hatch和Brown(1995)应用类典型理论对语言习得进行研究,得出的论断主要有:1)一个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比非典型成员更容易被划分到这一范畴中。2)典型成员最先被孩子习得。3)典型给人们对范畴的认知提供认知参照点。4)当受试者被问及给出某一范畴的成员时,典型成员首先会被提及。本文以Hatch和Brown的理论为基础对话语标记语进行研究。综观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将英汉进行比较的很少。且它们也没能从根本上解释为何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对比性标记语时有不同倾向;不同文化背景对于标记语的习得是否产生影响;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习得标记语时的速度和质量有无差别等等。谭晓晨(2001)统计出二十个对比性标记语。它们在功能上都起转折的作用,我们采用Fraser(1999)对标记语的分类,将其统称为对比性标记语。试图应用类典型理论对中国学习者使用和学习对比性标记语的情况进行分析,回答语义-语用和语用-认知研究方法不能回答的问题。本文包含四章。第一章文献综述。对类典型和标记语理论的提出、发展及应用做出回顾。第二章研究设计和语料收集。通过数据调查,我国英语学习者不能很好掌握对比性标记语。原因何在?三个假设被提出:在对比性标记语这一范畴中存在典型和非典型成员;母语对学习者掌握英语中的对比性标记语产生影响;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对比性标记语的习得速度不同。针对这些假设,作者采用调查问卷和翻译句子的方式对初、中、高三级学习者学习对比性标记语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第三章数据分析。通过对英语为母语的受试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典型和非典型对比性标记语的使用,英语和汉语中典型对比性标记语的对比,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使用对比性标记语的对比,文章肯定了第二章中的三个假设,提出了三个观点:1)在对比性标记语这一范畴中存在典型和非典型成员。2)如果目的语和母语在相同语义范畴内相对应,那么典型对比性标记语要比非典型对比性标记语习得的要早且容易。3)从初级到高级发展的这一阶段,学习者习得的典型对比性标记语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从中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非典型对比性标记语的数量则显著增加。第四章是本研究对当前学术研究的贡献和启示。本文为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加深对类典型理论的理解。有助于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更加顺利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