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东亚秩序指的是古代东亚地区以华夷观为指导、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特殊的国际秩序。它延续了近两千年,有着自己的内在发展规律,它的解体主要并不是由于西方的冲击。迄今为止,中外学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较多,但多着眼于它的形态、特征及其发展脉络,较少关注它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对它的指导思想——华夷观在这一国际秩序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问题,只有少数片段式的讨论,缺乏系统研究。鉴于此,本文将尝试从华夷观——这一东亚各国的共有观念出发,来研究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华夷观是古代东亚各国的共有观念,也是各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随着东亚国际局势的变化,各国华夷观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正是这一延续近两千年并不断变化的华夷观,成为古代东亚国际秩序的理论基础。它在东亚国际秩序建构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决定了中国在东亚国际秩序中的核心地位。也是在它的指导下,朝贡-册封体制得以确立,中心-边缘的主从关系结构就此形成。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在秦汉时期初具雏形,盛唐时期正式建立,宋时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元帝国虽然盛极一时,但其以武力攻伐的手段来维护其统治的做法却违背了东亚国际秩序的和平和不干涉属国内政之原则,使得东亚国际秩序遭到破坏。明时,东亚国际秩序进入了稳固期。明代“不征”的对外政策凸显了当时东亚国际秩序的和平性质。正是因为如此,此时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即中朝关系体现了理想的国家间关系模式;中日关系则呈现比较典型的贸易关系。与此同时,中国的华夷观经历了从“尊王攘夷”到“华夷无间”的转变,而朝鲜的华夷观呈现了“一元”化特征,日本则持双重华夷观。17世纪中叶,随着满清以夷狄身份入主中原,东亚中朝日三国华夷观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东亚国际秩序进入衰落期,其主要表现是:满清为构建中华正统身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在国际关系层面收效甚微;朝鲜产生了“小中华”意识,自始至终不认同满清的中华正统身份,中朝宗藩关系出现了两面性特质;日本则构建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18世纪末,在清由盛转衰的同时,朝鲜的李氏王朝日益衰落,日本的德川幕府也危机四伏。与此同时,东亚中朝日三国传统的华夷观逐渐瓦解,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经历了一个内部解体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对周边国家控制能力逐渐衰退;第二,东亚各国间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第三,东亚朝贡贸易的解体。在19世纪中叶西方以武力侵入东亚前,东亚内部已经发生了巨变。其中有三个变化是值得关注的:一是各国华夷观内涵的持续变化;二是东亚国际秩序从以政治目的为主转向以经济目的为主;三是东亚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的变化。但在变化的同时,至少有三个方面未变:一是尽管华夷观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但“华夷观”始终是东亚国际秩序建构的理论基础;二是东亚各国的自我中心主义未变;三是各国对各自国家(民族)利益的重视未变。传统东亚国际秩序作为一种中国与其邻邦之间关系的互动形态呈现出巨大的变动性,这种变动性与其思想基础的华夷观的演变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传统东亚世界内部的国家间关系并非都是等级制的,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今后我们在研究传统东亚国际关系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心-边缘结构这种不平等的国际秩序的危害,抛开中国中心论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