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中等师范从清末开始,到抗战全面开始,经历了萌芽、探索和发展几个时期。从照搬西方经验到结合本国实际,也在师范教育是否独立的问题上有过争议,并进行过几次不同结果的改革,但是无论在哪个时期师范教育都受到积极的重视。民国政府前期(1927年至1937年)是师范教育重新走向独立的时期,从全国范围来看,中等师范学校在这一时期相较之前形势有了较好发展。四川省的中等师范教育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不但在学校规模上比上一时期有所发展,在经费来源及分配、师范学校课程设置、考试及成绩评定等方面都开始向着规范化发展,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一些时代和地方特点。对这一时期中等师范教育情况的介绍,办学经验的总结和分析,不但有利于历史的反思也能对今天的教师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正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国民政府前期四川省中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基础,包括经济和政治发展为师范教育所提供的社会基础,以及中等师范教育在清末和民国前期发展所形成的文化基础。第二部分梳理了这一时期四川省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情况,主要从中等师范教育规模的发展,教育经费的规范化和教学安排及考试的专业化发展来说明。第三部分分析了中等师范教育在发展中所体现的特点,如在师范学校的办学中体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多种形式师范学校并存,并注意师范教育办学方式的灵活性。由于对师范学生毕业会考和对教学实践和实习的重视,使这一时期师范教育的教育质量也得到提高。第四部分对这一时期中等师范教育在四川的发展做了历史评价,其可取之处在于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方小学发展和义务教育的推广但在办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中等师范教育未能达到预期发展效果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和阻碍了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希望中等师范的一些办学经验仍然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教师教育有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