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鲳(Pampus argenteus),隶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鲈形目(Pereiformes),鲳亚目(Stromaeoidei),鲳科(Stromateidae),鲳属(Pampus)。主要分布在朝鲜-日本的西部海域、中国诸海、太平洋-印度洋区以及印度的孟加拉湾、阿拉伯湾等海域。银鲳也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经济鱼类,在我国沿海均有产,其中以东海资源量最高,是东海四大渔业资源之一。银鲳骨软刺少、肉质细嫩,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近十多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其资源量开始出现明显下降的现象,近年银鲳资源衰退也更为迅速。开展银鲳全人工繁育势在必行,近十几年来,宁波大学和东海水产研究所先后对银鲳工厂化养殖和繁育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尤其是2010年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实现了人工养殖的银鲳亲鱼1周龄就能达到自行产卵的水平。但由于银鲳全人工繁育技术难度较大,目前仍存在人工养殖银鲳亲鱼产卵调控技术尚不稳定,人工育苗量偏少,养成期病害多发等诸多难题,且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参与2013-2014,2015-2017年的银鲳人工繁育研究,针对银鲳人工繁育过程中,亲鱼运输与培育、生殖调控、产卵与孵化、苗种培育、饲料营养配置、养成管理与投饲技术、病害防治等技术环节开展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与探索。在亲鱼性腺发育与产卵的累计温度、胚胎与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育苗饵料序列与投饲方式、银鲳对海蜇的特殊营养需求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结果。为今后我国进一步攻克银鲳产业化技术难关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具体所获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开展了野生银鲳鱼苗的驯化培育,掌握了银鲳人工养殖的基本技术参数,成功获得了繁殖用亲鱼,经人工促熟强化培育顺利达到自行产卵的水平;研究提出了银鲳人工养殖中最关键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温度范围15℃-31℃,超出温度范围需人工控温,光照应控制在5lx-200lx,经十个月养殖银鲳平均体重可达120g以上;亲鱼培育密度以5尾/m2~10尾/m2为宜,雌雄比为:1∶1.5;并对银鲳的病害提出了预防措施。 (2)详细探讨了银鲳人工育苗中的各个关键环节,提出了基本设施、受精卵分离、集卵孵化、鱼苗培育等技术要求。实践表明,银鲳产卵高峰在4月初至5月中旬,多在凌晨2点-6点产卵,受精率40-70%,最适产卵温度约19℃;适宜孵化密度5万粒/m3~10万粒/m3,受精卵在水温17℃-20℃下,历时36h~40h孵化,平均孵化率72%。银鲳的育苗饵料序列与一般鱼类不同,海蜇苗是银鲳鱼苗喜食的饵料。 (3)本文详细描述了银鲳早期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银鲳受精卵呈浮性,直径1.36~1.41mm,单油球,油球径0.49~0.52mm,卵膜透明;根据卵黄囊、鳍条、鳞片和体色的发育变化,银鲳胚后发育可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结合形态描述配发了各个发育时期完整的具有特征性的图片。 (4)开展了银鲳离体精子活力评价、胚胎孵化条件、鱼苗对温盐度和pH的耐受力研究,结果表明,25℃时鱼体死亡0.5h内精子仍有1/4可激活;在最适盐度1.014~1.016,最适温度16~22℃下,孵化率大于90%;鱼苗最适生长温度18~28℃,最适盐度为1.012~1.018,pH3~6及pH10时,仅生存2~30min。 (5)银鲳培育积温与产卵的关系研究显示,银鲳产卵的累积温度为6913℃~7253℃,产卵时间与性腺开始发育后的日平均温度有密切的关系,平均温度高产卵早,反之平均温度低产卵迟,统计得到平均温度在22.23℃-23.18℃。 (6)本文用实验再次证明了通过在银鲳饲料中添加不同量的海蜇以及直接投喂活海蜇,可以显著提高银鲳鱼苗的成活率、增重率(P<0.05),投喂活海蜇的5#和6#两组的成活率最高,达90%以上,添加海蜇的各组增长速度平均达到0.152g/d,比不添加海蜇组提高生长速度52%,海蜇的能量转化效率为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