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针刺补虚组穴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寻求一种安全有效地解决癌因性疲乏的中医方法。研究方法:将我科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CRF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针刺治疗组(A组),中药治疗组(B组),对症治疗组(C组)。针刺治疗组给予对症治疗同时,予以针刺补虚组穴治疗,每天1次,每次30分钟,给予提插捻转法和补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对症治疗组给予西医对症处理。中药治疗组给予中药益气健脾、补气生血之剂八珍汤加减(人参6g、茯苓9g、白术9g、甘草3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熟地黄12g)及西医对症处理。共治疗14天。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piper疲乏量表评分、KPS评分、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淋巴细胞)及T细胞亚群及NK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针刺治疗组(A组)(P=0.001,P<0.05)和中药八珍汤组(B组)(P=0.012,P<0.05)治疗CRF患者,在改善患者KPS评分方面均有治疗作用,而对症治疗组(C组)(P=0.867,P>0.05)无治疗作用。组间比较,针刺治疗组(A组)与中药治疗组(B组)改善KPS评分效果之间存在差异(P<0.05),针刺治疗效果稍好。(2)针刺治疗组(A组)在患者的行为维度(P=0.00,P<0.05)、情感维度(P=0.002,P<0.05)、感觉维度(P=0.00,P<0.05)、总疲乏评分(P=0.00,P<0.05)四个方面均具有改善作用,而在认知维度(P=0.158,P>0.05)无改善作用。中药治疗组(B组)在患者行为维度(P=0.001,P<0.05)、情感维度(P=0.016,P<0.05)、感觉维度(P=0.00,P<0.05)、总疲乏评分(P=0.013,P<0.05)四个方面具有缓解作用,而在认知维度(P=0.32,P>0.05)无改善作用。对症治疗组(C组)在行为维度(P=0.035,P<0.05)方面具有改善作用,而在情感维度、感觉维度、认知维度及总疲乏评分均无改善作用。组间比较:针刺治疗组(A组)和中药治疗组(B组)在癌因性疲乏行为维度(P=0.04,P<0.05)、感觉维度(P=0.00,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但在情感维度、认知维度、总疲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治疗效果较中药治疗在行为维度、感觉维度两方面效果好。(3)针刺治疗组(A组)和中药治疗组(B组)、对症治疗组(C组),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P<0.05)、血红蛋白(P<0.05)、血小板(P<0.05)淋巴细胞数(P<0.05)。组间比较:针刺治疗组(A组)较中药治疗组(B组)在升高患者淋巴细胞(P=0.003,P<0.05)、血红蛋白(P=0.015,P<0.05)具有差异,针刺治疗效果优于中药治疗;针刺治疗组(A组)较对症治疗组(C组)在改善淋巴细胞(P=0.022,P<0.05)具有差异,针刺效果优于对症治疗。(4)针刺治疗组(A组)在提高患者T淋巴细胞(P=0.00,P<0.05)、Th细胞(P=0.001,P<0.05)、NK细胞(P=0.003,P<0.05)三个方面具有疗效。中药治疗组(B组)在提高患者T淋巴细胞(P=0.002,P<0.05)及NK细胞(P=0.019,P<0.05)具有疗效。对症治疗组(C组)对T淋巴细胞、Th细胞、Ts细胞、CD4+/CD8+、NK细胞这些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刺治疗组(A组)与中药治疗组(B组)相比,在提高淋巴细胞数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7,P<0.05)。针刺治疗组(A组)和对症治疗组(C组)相比,在提高淋巴细胞数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3,P<0.05)。中药治疗组(B组)与对症治疗组(C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针刺补虚组穴能够提高癌因性疲乏患者KPS评分,疗效略优于中药八珍汤。(2)针刺补虚组穴在行为维度、情感维度、感觉维度、总疲乏评分四个方面改善患者癌因性疲乏,中药八珍汤可以在行为维度、情感维度、感觉维度、总疲乏评分四个方面改善患者癌因性疲乏。组间比较针刺治疗在行为维度、感觉维度两个方面疗效优于中药八珍汤。针刺治疗可以作为治疗癌因性疲乏安全有效的手段,值得临床运用及推广。(3)针刺补虚组穴具有改善免疫功能,在升高淋巴细胞、血红蛋白方面较中药八珍汤治疗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