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写实小说流派出现于八十年代,它是当代文学创作的一次突破,因为它在历史-集体-启蒙的宏大叙事结构之外重新开辟了普通人的叙事空间,努力避免先锋派个人至上的排他主义;在宏大叙事之外寻求一种具有一般性的个人叙事,为人们合理的世俗欲求呐喊。因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新写实小说流派作为一个新生流派,自身也存在着不足,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八十年代的新写实作家由于过于关注日常生活而不愿超越,使得其小说在内容上因仅仅关注柴米油盐等人类最低生存需求而显得单调乏味,在风格上则趋于平面化与趋同化。他们不但降低了日常生活题材作品的丰富性与批判性,也使得自身的创作进入到了一个狭窄的空间。 到了九十年代,新写实作家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从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这种调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在内容上,找到真正的“原生态”,使小说的题材突破了单一与平庸,对人性、人生与社会等多种主题进行了关注与描述,从而使小说向现实的更深处进入。二,在叙事技巧上,拒绝八十年代“流水帐”式的叙事模式,增强了故事性,在叙事手法上也力求多样化。三,就创作者而言,他们实现了真正的“零情感”,即对现实不再如八十年代新写实作家那样拒绝判断与分析,而是要求从平庸世俗的生活中超脱,要求理性回归,总之他们对日常生活进行了更多理性的审视。 九十年代是新写实作家重要的转型期,导致他们转型的原因大致有二,就其外因而言,是由于九十年代大的社会环境正面临着转型,因此作家必须对自已进行重新定位,他们虽然不再是大众的精神导师,但依然是生活的思考者和追问者。就其外因而言,创作者要求力图摆脱八十年代叙事的平面化和模式化,从而使小说叙事风格呈现多元化,从而更加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