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居民收入提高以及城镇化的发展,人类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需求量激增。为增加畜禽产品产量以满足需求,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农业部门开始更多地使用密集型的农作物与畜禽生产方式,传统的小型农作方式在被逐渐取代。在满足人类社会消费需求的同时,畜禽产业的工业式发展消耗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并排放多种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物,对全球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猪肉是最重要的畜禽产品之一,我国目前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养猪数量已经占到全国养猪总量的38.5%,未来这一比例很可能持续增加。如何在发展猪肉规模化生产的同时,尽可能减小其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相较分散的传统养殖方式,规模化猪肉生产方式养殖密度高,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更大,但同时由于养殖等生产过程相对集中,也可能更加易于管理。因此有必要分析规模化猪肉生产涉及的各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从而寻找到改进其环境表现的可能切入点。因此,本文从生命周期的视角对我国传统规模化猪肉生产系统进行环境影响定量评估,并识别潜在的改进机会,为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本研究在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确定了规模化猪肉生产系统的生命周期系统边界,包括饲料的生产加工阶段、仔猪生产阶段、肉猪肥育阶段、粪便处理阶段和屠宰阶段;收集了规模化猪肉生产生命周期的物耗、能耗和污染排放数据。在此基础上,借助Gabi6.0平台及Ecoinvent数据库平台建立了中国传统规模化猪肉生产系统生命周期评价清单模型,采用ReCiPe(H)v.1.07评价方法定量评估了规模化猪肉生产系统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本研究所具体评价环境影响类别包括:温室效应(Climate change,CC)、化石能源消耗(Fossil depletion,FD)、水资源消耗(Waterdepletion,WD)、陆地酸化(Terrestrial acidification,TA)、淡水生态毒性(Freshwater ecotoxicity,FET)、人体毒性(Human toxicity,HT)、陆地生态毒性(Terrestrial ecotoxicity,TET)、农业土地占用(Agricultural land occupation,ALO)与淡水富营养化(Freshwater eutrophication,FE)九种。通过对比规模化猪肉生产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研究结果表明饲料生产、生长育肥与粪便处理三个阶段对环境影响的贡献最大。其中,生长育肥阶段消耗的饲料内玉米的使用是温室效应等七类环境影响类别中的关键环节(贡献值>10%),并且该阶段对水资源消耗、陆地生态毒性和农业土地占用的贡献值均超过了30%;生长育肥阶段消耗的饲料内豆粕的使用对农业土地占用也贡献了 36.39%。另外猪舍内的生长育肥阶段对环境影响也较大,该阶段的电力消耗是温室效应、化石能源消耗等五类环境影响的关键环节,该阶段猪舍排放的NH3则对陆地酸化贡献了 12.37%。粪便处理环节是六类环境影响的关键环节,由于向水体排放磷,该阶段对淡水生态毒性、淡水富营养化的贡献率高达87.53%和81.29%。加上该过程造成的土壤水体重金属污染,粪便处理对人体毒性、陆地生态毒性的贡献值也均超过了 40%。屠宰过程中的运输环节也是化石能源消耗的关键因子之一。根据评价结果,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规模化猪肉生产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以及基础流,逐级筛选识别造成显著环境影响的因素作为环境热点,这些环境热点也是提升规模化猪肉生产系统环境表现的关键节点。针对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为改善传统规模化猪肉生产系统的环境表现提出以下建议:优化饲料作物种植及动物喂养方式,降低由化肥施用导致的氮肥投入和养分流失,提高饲料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电力消耗与运输造成的能源消耗;改进生猪日粮结构与粪便处理方式,促进粪肥资源化合理化利用;发展新型猪舍结构设备,减少生猪养殖所造成的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