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的两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其间,作为宏观调控主要手段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不清晰;第二,对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相对滞后。近二十年来,货币经济学及货币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突破出现在对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上。Barro和Gordon(1983)构造的货币政策博弈模型表明,遵循规则的货币政策操作从长期来看能产生比相机抉择更好的结果。尽管遵循规则是对货币当局的一种约束,但这种约束使货币政策建立了一种承诺机制,从而可以避免货币政策的短视和机会主义倾向,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另一方面,以前瞻性预期和价格粘性为基本特征的新凯恩斯一般均衡模型框架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在遭受外在冲击时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国际油价变动的特征、传导机制、油价一GDP弹性及我国货币政策在油价冲击中的作用和货币政策规则选择。与前两次石油危机有所不同,本世纪初出现的油价冲击没有给我国的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油品定价机制、产能过剩、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起到的屏蔽作用。从整体来看,国际油价上涨10%,我国GDP下降不到0.1%,因此,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算大,但不可忽视。和国外类似,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在油价冲击时导致了实际产出的进一步紧缩,但负面作用相对较小。油价冲击时,货币当局按照流行的通胀目标制操作,其结果要次于价格目标制;如果货币当局按照泰勒规则操作,以CPI作为通胀率确定的基准是最优选择,且给予通胀和产出缺口不同的权重带来的经济影响存在差异。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利用三状态马尔可夫机制转换模型刻画国际油价波动特征,测算了国际油价变化的周期;(2)深入地分析了国际油价对我国经济的传导机制及存在的障碍;(3)利用ARDL模型和协整—误差修正模型估计我国石油需求弹性,并测算油价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4)采用结构VAR模型探求油价冲击时中央银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的负面作用;(5)对油价冲击时的货币政策规则选择进行一个系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