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极海冰的减退具有显著的季节和区域性差异。夏季在太平洋扇区一侧海冰明显减少更剧烈。本文利用英国Hadley中心和美国冰雪中心SSM/I卫星遥感两套海冰密集度资料分析发现,太平洋扇区海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历了一次非常明显的突变现象,在突变发生后的几年,夏季8-10月海冰密集度在整个太平洋扇区都有所降低、海冰总面积减小。 通过分析与海冰突变相关的大气海洋环流主要模态及基本要素的变化,本文对海冰80年代末的突变进行了机制探讨。1988/89年冬季,北极涛动(AO)由负位相转为正位相,北半球环状模(NAM)则在同期转为很强的负位相。在平流层,300hPa极涡面积收缩、强度加强、中心向大西洋一侧偏移,在近地面,太平洋扇区SLP降低并持续到随后的春季,白令海峡南北两侧比常年减小的气压差导致异常的偏南风,海峡以北为异常的偏西南风,风场异常使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出现异常的类气旋式自西向东的冰漂流,更多海冰离开东西伯利亚海向东漂移,从而减少了太平洋扇区春季的海冰密集度,并通过冰-气反馈作用提高了春季扇区的表面气温。6-8月,春季海冰减少导致的东西伯利亚海海气界面净热通量的显著增加,也是太平洋扇区夏季海冰发生突然减少的重要原因。1988/89年冬季PDO位相由正转负,这一突变信号通过上层海水加热大气,被加热的大气借助异常偏南风进入太平洋扇区。同时,PDO冷位相造成春夏季扇区海表面温度的升高,直接导致了夏季扇区海冰的突变。春季表面气温的升高减少了扇区的海冰密集度,春季表面气压和气温对于海冰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季节持续性,并与海冰变化自身的持续性共同作用,最终造成了夏季海冰的突变。 采用纯冰模式CICE进行的数值模拟试验,较好地模拟出了这次气候突变前后太平洋扇区海冰的响应过程。与突变前的1979-1988年相比,在突变后的1989-1993年,太平洋扇区的海冰密集度、冰厚及海冰面积在6-11月都有所减小,9月减小最显著,海冰减退的关键区域位于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海冰的总面积在4-11月每月的平均值均低于突变前同期的数值。模式结果表明冬季AO和极涡在不同位相之间的转换会影响到春夏季的海冰分布变化,间接造成太平洋扇区夏季海冰的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