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基于人体测量学的方式对颌面部进行三维测量,选取反映下颌骨外形及位置变化的测量指标,于计算机软件的虚拟环境中构筑下颌骨重建精确度的评价方法。(2)定量分析下颌骨缺损重建的精确性,比较数字化导板辅助与传统手术方式重建下颌骨的精确性,探讨数字化导板在下颌骨缺损精确重建的作用,为数字化导板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一:构筑下颌骨重建精确度的评价方法。(1)基于人体测量学头面部测量的方法选取用于反映下颌骨形态的测量指标。以髁状突至下颌角的距离(c-a)表示下颌升支的长度,以下颌角至颏部的距离(a-s)表示下颌骨体部的长度,以髁状突-下颌角-颏部的夹角(c-a-s)反映下颌升支与体部转角,以左下颌角-颏部-右下颌角(a-s-a)夹角反映双侧下颌体部间转角。同时确立眶耳平面为水平参考面,将下颌骨各标志点在眶耳平面做投影(投影点以c1,a1,s1表示),以下颌骨各标志点至其在眶耳平面的投影点的距离反映各位点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变化(c-c1,a-a1,s-s1),以下颌骨各标志点在眶耳平面上的投影点之间的距离反映水平方向上各点间距离变化(c1-b1,b1-s1)。(2)通过PACS系统获得患者颌面部CT数据,将CT数据导入数字化软件中重建出患者颌面部的三维模型,选取下颌骨标志位点,以数字化软件生成的三维坐标系得到其三维坐标。间隔1天后重新选取,用时9天共选取5次,使用统计软件验证以该法得到的下颌骨标志点坐标是否具有高度可重复性。(3)通过数学公式对下颌骨标志点坐标进行计算,得到相关测量指标的数值,同时于患者的三维模型上进行测量,得到相关测量指标的数据,间隔1天后重新测量,用时9天共测量5次,使用统计软件比较两种方法得到的数据的平均误差,比较使用坐标值计算与模型直接测量的精确性。研究二:下颌骨缺损重建精确度的评价选取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近3年来使用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共106名,其中使用数字化截骨导板辅助重建下颌骨缺损的患者30名,使用传统手术方式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76名,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纳入72名患者,其中数字化组20人,设为实验组;非数字化组52人,设为对照组。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按照缺损类型简单分为3类,第一类为缺损达髁状突,第二类为缺损达升支未达髁状突,第三类为缺损位于颏部及体部。将72名患者术前术后CT数据以DICOM形式导入数字化软件中,通过三维重建生成颌面部三维模型,在CT图像上选取颌面部标志点,获取其三维坐标,结合公式计算患者下颌骨缺损侧(双侧缺损则双侧均定义为缺损测)上诉测量指标术前术后差值的绝对值,用于评价下颌骨重建的精确性,差值绝对值越小则修复越精确。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缺损类型等变量以计数资料的形式进行Fisher’s精确概率法。所有数据均以平均数与标准差表示,对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下颌骨重建精确度评价1)下颌骨升支长度:c-a距离;缺损达髁状突:实验组4.95±2.79mm,对照组15.94±14.06mm,P=0.030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缺损位于体部及颏部:实验组3.80±4.77mm,对照组3.72±4.22mm,P=0.969>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2)下颌骨体部长度变化:a-s距离缺损达髁状突:实验组 5.66±4.35mm,对照组 9.80±9.55mm,P=0.427>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缺损达升支未达髁状突:实验组2.62±1.29mm,对照组5.67±5.22mm,P=0.016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3)下颌体部与下颌升支转角:c-a-s角度缺损达髁状突:实验组7.92±3.18°,对照组8.32±8.90°,P=0.932>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缺损达升支未达髁状突:实验组5.46±2.85°,对照组4.84±3.87°,P=0.639>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缺损位于体部及颏部:实验组3.45±2.11°,对照组6.74±13.15°,P=0.589>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4)双侧下颌体部转角:a-s-a角度缺损达髁状突:实验组3.22±3.21°,对照组10.66±11.13°,P=0.227>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缺损达升支未达髁状突:实验组4.72±3.23°,对照组4.86±3.80°,P=0.915>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缺损位于体部及颏部:实验组2.59±1.20°,对照组2.64±2.84°,P=0.910>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5)髁状突垂直高度变化;c-c1距离缺损达髁状突:实验组3.37±2.09mm,对照组16.23±16.71mm,P=0.008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缺损位于体部及颏部:实验组1.54±1.44mm,对照组6.52±4.07mm,P=0.445>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6)下颌角垂直高度变化;a-a1距离缺损达髁状突:实验组 1 1.03±6.78mm,对照组 7.13±5.17mm,P=0.252>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缺损达升支未达髁状突:实验组6.24±3.79mm,对照组5.06±4..60mm,P=0.470>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缺损位于体部及颏部:实验组3.01±3.96mm,对照组3.85±2.47mm,P=0.682>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7)颏部垂直高度变化;s-s1距离缺损达髁状突:实验组 2.82±0.99mm,对照组 5.26±4.08mm,P=0.098>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缺损达升支未达髁状突:实验组4.90±3.71mm,对照组6.41±7.26mm,P=0.437>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缺损位于体部及颏部:实验组3.17±1.51mm,对照组3.24±3.09mm,P=0.767>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8)下颌骨升支水平距离:c1-a1缺损达髁状突:实验组 5.10±2.13mm,对照组 5.15±3.96mm,P=0.985>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缺损达升支未达髁状突:实验组5.55±3.91mm,对照组5.02±4.67mm,P=0.746>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缺损位于体部及颏部:实验组3.45±4.77mm,对照组3.65±3.02mm,P=0.849>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9)下颌骨体部水平距离:a1-s1缺损达髁状突:实验组 5.36±3.78mm,对照组 8.80±8.25mm,P=0.413>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缺损达升支未达髁状突:实验组2.32±1.18mm,对照组5.47±5.01mm,P=0.0100.05,两者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利用手术导航软件对颌面部硬组织标志点进行描记,确立其三维坐标,可以对下颌骨硬组织标志点进行空间上的距离、角度进行三维测量从而反映下颌骨外形与位置的变化。2.数字化截骨导板辅助下颌骨缺损重建相较传统手术方式在髁突高度及下颌角水平距离恢复的精确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