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视疲劳患者症状体征等进行调查,初步探讨现代条件下视疲劳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文献考证、专家咨询等,设计视疲劳临床病例调查表,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视疲劳的111例患者采集一般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视力、验光、隐斜、眼压、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等检查,将患者各症状、体征、舌脉量化后作为症候变量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软件对一般资料、症候频数及症候积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整理后的症候变量及临床证型运用K类中心聚类法进行样品聚类分析,将其分为四类,结合中医理论及专业知识,对症候聚类类中心进行辨证,确定各聚类证型,并与临床证型及其聚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111例视疲劳患者中,男性31例(27.93%),女性80例(72.07%)。对男性女性例数构成比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视疲劳各分级中男性女性发病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11例视疲劳患者中,存在屈光不正者101例(90.99%)。3.111例视疲劳患者中,轻度视疲劳65例(58.56%),中度视疲劳36例(32.43%),重度视疲劳10例(9.01%)。对视疲劳各分级构成比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111例视疲劳患者中,视疲劳症候出现频率较高的有眼干涩、眼疲倦、眼眶酸胀、眼胀痛、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眼酸、颈肩酸痛、疲倦(频率>50%);视疲劳症候积分较高的有眼干涩、眼疲倦、眼胀痛、眼眶酸胀、视力减退、视物模糊、颈肩酸痛、耳鸣、疲倦、眼瘁、眼酸、记忆力减退(积分>200分);症候出现频率及积分均较高的有眼干涩、眼疲倦、眼胀痛、眼眶酸胀、视物模糊等。5.对111例视疲劳患者的症候、舌脉进行K类中心聚类,聚为四类,经辨证结果为第一类(肝肾阴虚)68例(61.26%)、第二类(肝肾阴虚夹气滞)22例(19.82%)、第三类(肝肾阴虚夹湿)13例(11.71%)、第四类(肝肾阴虚夹湿夹气滞)8例(7.21%),与临床辨证结果基本相符。6.视疲劳患者111例中,轻度视疲劳65例,中度视疲劳36例,重度视疲劳10例,对四个聚类类别中视疲劳轻度、中度、重度各分级情况进行两两比较,第一类与第三类比较、第二类与第四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视疲劳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轻度、中度、重度,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视疲劳各分级中女性与男性发病率不存在差异性。2.视疲劳以眼局部症状为主,伴随全身不适,与精神因素相关。其常见症状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眼干涩、眼疲倦、眼眶酸胀、眼胀痛、视物模糊、眼酸、颈肩酸痛、疲倦、眼痒、记忆力减退、太阳穴胀痛、头额闷痛等。3.视疲劳中医证型大致可分为肝肾阴虚、肝肾阴虚夹气滞、肝肾阴虚夹湿三型,以肝肾阴虚最为多见,部分证型为复合证型。4.视疲劳的病因主要有过用目力、近视、远视、老视、情志内伤、饮食偏嗜、湿邪内生,以过用目力、近视、远视、老视为最主要因素。病机以虚为主,虚实夹杂,以阴虚为主,常夹郁夹湿。病位以肝、肾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