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铜陵矿集区是我国著名的长江中下游铜-金-铁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模式的一个典型地区,长期以来受到中外地质学家的重视。胡村南矿床是在铜陵矿集区狮子山矿田中南部新发现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该矿床叠加了两期岩浆活动的成矿作用,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本文对该矿床矽卡岩型及斑岩型矿化蚀变类型、蚀变分带及矿物组合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运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辉钼矿Re-Os同位素,全岩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硫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区域成矿背景,运用现代成岩成矿理论,探索该矿床岩浆作用过程、成岩与成矿关系、成矿流体的时空演化规律,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及创新性认识:在全面认识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该矿床的矿化蚀变类型、蚀变分带和矿化期次等特征。在空间上,由围岩向岩体方向依次发育有大理岩夹角岩带、硅化带、石榴石矽卡岩带、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带、矽卡岩化花岗闪长岩带、青磐岩化带、绢英岩化带及钾化带。铜矿石以交代型矽卡岩矿石为主,钼矿石以填充型斑岩矿石为主。在时间上,矽卡岩型矿化作用经历了矽卡岩期和石英硫化物期,包含五个阶段,早期硫化物阶段为主矿化阶段;斑岩型矿化作用经历了高温气液期、中高温热液期和中低温热液期,共包含四个阶段,其中石英、绢云母-硫化物阶段和绿帘石-硫化物阶段是矿化主要阶段。胡村岩体是两期岩浆作用形成的复式岩体,两期岩浆均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研究,获得第一期花岗闪长岩的成岩年龄为137±1.2Ma,第二期石英闪长岩形成于125±1.5Ma,分别对应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陆陆碰撞-碰撞后岩石圈伸展减薄-造山后岩石圈拆沉的转换时间。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39.5±1.1Ma,考虑到测年误差,可认为成矿时代与第一期岩浆作用时间是吻合的。结合测年样品特征,本研究认为第一期岩浆活动对铜和钼的成矿均有重要影响,而第二期岩浆活动仅促进了铜的进一步富集。本地区具有相同源区的不同岩浆在演化程度较低时,其钼的含量均接近我国东部地区地幔钼含量的平均水平,并不能决定岩浆是否形成钼矿;而随着岩浆演化程度的增加,促进了钼元素的富集,产生了形成铜矿或铜钼矿的差异;由于围岩对成矿物质的贡献很小,可以认为地层对铜、钼的成矿专属性影响不大。硫同位素分析也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仅有少量地层硫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