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利用3D数字化模型和CBCT评价隐形矫治器牙性扩弓效率、牙齿移动方式,探究扩弓后前牙位置的变化,同时观察预置扩弓量大小及初始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对整体颊向移动效率的差异性影响。 2.利用CBCT评估扩弓后上颌根尖基骨宽度、牙槽宽度、牙齿间宽度及颊侧牙槽骨高度、厚度的变化。 3.利用头颅侧位片探究扩弓后下颌位置及面型的变化。 方法: 从就诊于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筛选需采用非拔牙治疗方案并进行牙性扩弓的Invisalign成年患者20例。运用ClinCheck软件设计前N副只进行横向扩弓移动,分别在扩弓前(T0期)、扩弓后(第N副佩戴结束,T1期)拍摄头颅侧位片、CBCT,制取硅橡胶模型后灌注石膏模型并扫描获得3D数字化模型。将患者上颌第一磨牙根据单侧设计扩弓量分为A(<1.0mm)、B(1.0~2.0mm)、C(>2.0mm)三组,根据初始颊舌向倾斜度不同分为D(<-2°)、E(-2°~2°)、F(2°~6°)三组。通过Dolphin软件配准并测量T0、T1期CBCT、头颅侧位片,通过Geomagic Studio软件配准并测量T0、T1期数字化模型。分别计算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牙冠扩弓效率及上颌第一磨牙整体颊向移动效率,综合评价扩弓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根尖基骨宽度、牙槽宽度、牙齿间宽度及颊侧牙槽骨高度、厚度变化,前牙在三维方向上的实际变化量与预置值之间的差异,治疗前后下颌位置及面型的变化,以及探究预置扩弓量大小和初始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对整体颊向移动效率的差异性影响。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扩弓效率和牙齿移动方式 上颌尖牙牙冠扩弓效率为79.75±15.23%,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冠扩弓效率为76.1±18.32%,上颌第二前磨牙牙冠扩弓效率为73.27±19.91%,上颌第一磨牙牙冠扩弓效率为68.31±24.41%。扩弓移动方式以倾斜移动为主。相对于预置值,上颌第一磨牙扩弓后冠颊向转矩增加2.07±3.27°(P<0.05),其平均整体颊向移动效率为36.35±29.32%。 2.扩弓前后上颌第一磨牙根尖基骨宽度、牙槽宽度、牙齿间宽度及颊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的对比 扩弓前后上颌第一磨牙根尖基骨宽度及牙槽宽度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而颊侧、腭侧牙槽嵴顶间宽度分别增加0.87±0.63mm,0.75±0.8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上颌第一磨牙颊尖间、中央窝间及舌尖间宽度分别增加1.47±0.98,1.33±0.88,1.48±1.02mm,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中颊根根尖间、根分叉间及腭根根尖间宽度分别增加0.59±0.61,0.43±0.51,0.54±0.51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扩弓前后上颌第一磨牙颊侧牙槽骨高度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颊侧牙槽骨厚度CEJ10增加0.34±0.53mm,与扩弓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前后上前牙、下颌位置、面型的对比 患者上中切牙在矢状向、垂直向和转矩上的实际变化量与预置值之间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11切端表现为舌侧移动0.46±0.53mm,伸长0.33±0.39mm,同时冠舌向转矩增加1.42±1.46°,21切端表现为舌侧移动0.35±0.37mm,伸长0.41±0.47mm,同时冠舌向转矩增加1.43±1.40°。在轴倾度方面,11及21实际变化值与预置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患者扩弓后下颌位置具有顺时针旋转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面型上,上唇-TVL及软组织颏前点-TVL分别减小0.49±0.56mm.1.05±1.22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A、B、C组磨牙整体颊向移动效率及对比 A组整体颊向移动效率为56.03±19.79%,B组整体颊向移动效率为29.76±30.77%,C组整体颊向移动效率为12.40±11.95%。A、B、C组的磨牙整体颊向移动效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A和B组之间,A和C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与C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D、E、F组磨牙整体颊向移动效率的对比 D组整体颊向移动效率为56.37±24.68%,E组整体颊向移动效率为37.03±30.87%,F组整体颊向移动效率为14.42±18.67%。D、E、F组的磨牙整体颊向移动效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D与E组间,D与F组间及E与F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磨牙设计扩弓量及初始磨牙转矩与整体颊向移动效率的相关性检验 磨牙设计扩弓量与整体颊向移动效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96,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磨牙转矩与整体颊向移动效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42,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Invisalign隐形矫治系统能有效实现牙性扩弓。而磨牙整体颊向移动受预置扩弓量及磨牙初始颊舌向倾斜度影响,预置扩弓量越多、磨牙冠颊向倾斜度越大,其整体颊向移动效率越小。因此,在隐适美牙性扩弓设计中,对于扩弓量较大或牙冠初始颊向倾斜度较大的后牙要预置更多的根颊向移动量。 2.在使用Invisalign行后牙扩弓移动过程中,上颌中切牙表现出舌倾、伸长倾向,后牙表现出颊尖上抬的轻微颊倾。提示使用隐形矫治器扩弓时,适当的前牙支抗预备及后牙充分的根颊向转矩设计是防止下颌骨顺时针旋转的重要对策。 3.对于牙周条件良好且经充分诊断及优化设计的患者而言,Invisalign隐形矫治器牙性扩弓对后牙颊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无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