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要不要保持它自身的东西?应该如何保持?什么样的教育会为传承文化、保持民族认同提供新的启示?本文研究了贵州省安顺地区屯堡文化中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外显事象——“地戏”的教育功能。屯堡人借地戏的跳神仪式向青年人传授历史知识、儒家文化思想、伦理道德意识和风俗习惯,“地戏”由此成为屯堡人族群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和象征,最终也达成了文化传承和族群认同的教育目的。本文一方面研究文化变迁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和教育对文化整合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教育的文化功能,旨在揭示教育与文化如何在相互作用中影响人的发展。本文的研究在于实地考察,因为任何关于教育的类型、教育的结构及变化的讨论都是具体的个案。对于地戏的教育传承功能研究的独特性,正是在于调查研究的方式,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程度的教育形式的研究,反映出教育作为文化传递手段,能使我们注意到教育系统及其互动的全部因素,注意到学习发生的社会背景,了解教育活动的全部意义以及由谁来分享、理解的程度及范围,并获得一个教育现象发生的全部社会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索教育发展多样性和不同途径。认识到教育的研究,要以“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程度的教育形式为基础。研究的普遍性理论基础源于一般蕴寓于个别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哲学观念。这种一般性和普遍性不是指作为地戏的教育功能同其它教育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趋同,或者说它们有相同的类型模式,而是指存在于个案中的共性,从根本上说是处于不同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教育发展的可能和途径。此外辅之以文献法、解释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贵州省安顺地区屯堡人传承至今的春节和农历七月半跳地戏的习俗,进行了详细考察。通过对跳神仪式的过程、剧情、以及人物所展现品德,及其地戏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的解读,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分析论证了地戏仪式在促进屯堡人族群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形成、行为规范与伦理道德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这个研究,得出结论:1、地戏教育是一种功能教育。2、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及对现实生活人生意义的追求,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与教育模式。3、教育是一种不断被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过程使教育同整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4、文化性使得教育呈现出多种型态,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价值追求,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途径。5、教育的发生不是一条途径,而是多元途径。6、教育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其功能的发生,是在特定的文化场中才成为可能,而中国文化的多元特征决定了文化教育的“场”是不同的,因而教育改革的“一刀切”,课程设置的高度“同质化”,在教育学中不能成立,也背离了教育乃是使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