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人类经历了数千年的考验之中,父亲长期控制着人类文明的命,因此父权文明有着十分辉煌的历史。在中国父亲同样也获得了尊贵的地位。中国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因此父亲在血缘关系中首先便处于天然的尊崇地位。而随着父权文化的不断丰富,对父亲的尊崇便从血缘关系渗透到了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后来,随着个人主义风潮的兴起,父性权威对精神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于是子辈们开始勇敢地向父权不合理的秩序,发起挑战,因此父性的统治权威出现了断裂。本文试图通过对三类父亲形象的研究,揭示这一主题在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文学景观,探讨每种父亲形象出现的原因及其所承载的欲望话语意义,从而揭示出一部分父亲形象从解构到重构的历程。文章分析了三类父亲:被审视的父亲形象,他们受到子辈的疏远、责难、仇恨,做为父亲不知关爱自己的骨肉,造成子辈离开家园,或深藏在家里与世隔绝,被迫寻找新的精神归宿。他们或者被子辈报复性的嘲笑,或者被他们的子辈驱逐出家园。而导致父亲沦落为众叛亲离的地位的原因,在于父亲们自身贪婪的本性,过度沉迷于物质享乐,抛弃了做为父亲的责任。作家们塑造了这一父亲形象主要是出于文学形式的试验目的,因而这些父亲的恶毒都带有明显的观念化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一部分作家把被审视的父亲放入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发掘了父性沦落的社会因素,也对人类的欲望本能投入了更多的理解。第二类父亲在民间的土壤中成熟,用他们的爱呵护着在生活风暴中颤抖的妻儿们,这些平凡的父亲们在历史的荒诞和现实的荒诞中步履艰难,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处于不同时代的父亲们在思想观念及父子相处之道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作家们对民间父亲的关照,说明了作家们写作姿态的转换,也暗示出了大众文化的高涨态势。民间始终是离现实生活最近的空间。所以扎根民间是作家们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必然选择。第三类父亲的优秀品格隐喻为民族的精神。既然民间的父亲无力独自承担重建父性的精英角色,那么作家们就不得不向传统和历史寻找理想父亲的优秀品格。这种寻找姿态也显示出了作家们面对社会转型而表现出的焦虑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