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在汉语或是日语的语言环境下,人称指示的用法都是丰富多样的。一般情况下,特定的人称代词“我(私)”,“你(あなた)”,“他(彼)”就能够充分发挥指示对应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的功能。但在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中,我们往往还可以通过使用其他的人称代词甚至普通名词来对人称进行指示。在这种情况下的人称指示功能更加融入了说话人的主观视角及认识,更能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感情。因此,站在主观性的角度,对汉语及日语人称指示用法进行研究,并加以比较对照,不仅能推进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两种语言中的人称指示体系,又能引导我们正确地掌握日语的表达方式,了解说话的主观意图,对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汉日人称指示用法的对照研究,一方面是围绕人称代词的对译研究,另一方面便是通过句子的语境来进行简单的语义分析。很少有人立足于某一理论对两者进行剖析和对照。本文选择日语“人(ひと)”这一常用名词以及汉语“人家”这一旁称代词为研究对象,选择日语“人”和汉语“人家”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因为二者都具备人称指示代词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用法。在此基础上,抽取中日文学作品中有关二者指示用法的例句及对话,根据语言的主观性理论,从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以及说话人的认识三方面,研究了日语“人”和汉语“人家”在指称功能上的主观性。论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简要地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了日语“人”的指示语义,在此基础上,对日语“人”的指称功能进行了分类,并分别用例句加以说明。第三章依照第二章的模式,对汉语“人家”的指示语义进行了阐释,把汉语“人家”的指称功能分为了他称(第三人称),对称(第二人称)和自称(第一人称)。除此之外,对汉语“人家”的语法化历程做出了梳理。第四章依据第一章的研究理论基础,结合中日文学作品中的对话例句,分别从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以及说话人的认识三个方面对日语“人”和汉语“人家”在指称功能上的主观性进行了对照研究。第五章针对日语“人”和汉语“人家”指称功能的主观性产生的差异,从两者的词性和中日社交文化方面进行了原因上的初步探究。第六章对本文所进行的论述和研究进行了一个梳理和总结,并且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有可能的其他研究方向及课题。通过日语“人”和汉语“人家”在指称功能上的对照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日语“人”和汉语“人家”的指称功能主要包括他称,对称和自称,其中,他称又可以分为特定他称和不特定他称。在使用频率上,二者均是他称和自称用法多于对称。(2)从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感情和说话人的认识三方面比较来看,汉语“人家”在指称功能上的主观性高于日语“人”。(3)日语“人”和汉语“人家”之间主观性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考虑为二者的词性和中日的社交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