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五种常见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特性,分析噬菌蛭弧菌对五种细菌浮游状态及形成的生物膜的捕食能力,为减缓目前微生物耐药现状、寻求新的治疗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VITEK(R)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琼脂稀释法、MTS法分析2013~2014年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五种常见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特性。 2.根据药敏结果,将每种临床分离菌分为两组:多重耐药组、非多重耐药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各组中各挑选25株菌(共250株菌)分别与噬菌蛭弧菌ATCC43826共同震荡培养一段时间,酶标仪检测各组OD600值,研究噬菌蛭弧菌对临床分离菌浮游状态的捕食能力。每组实验重复三次。 3.通过生物膜形成表型及相关基因型筛选,确定各多重耐药组中的生物膜形成阳性菌株。分别与噬菌蛭弧菌ATCC43826共同置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静置孵育一段时间,酶标仪检测各组生物膜形成情况,研究噬菌蛭弧菌阻止菌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每组实验重复三次。 4.各生物膜形成阳性菌株置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并形成生物膜后,分别与噬菌蛭弧菌ATCC43826共同孵育,酶标仪检测各组生物膜被清除的程度,研究噬菌蛭弧菌消除菌株预形成的生物膜的能力,每组实验重复三次。 5.扫描电镜观察各标准菌株预形成的生物膜被噬菌蛭弧菌捕食后的形态。 结果: 1.药敏分析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头孢替坦仍保持较高的敏感率;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头孢替坦保持较高的敏感率;铜绿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对所测定的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链阳菌素、夫西地酸的耐药率仍保持在较低水平。 2.噬菌蛭弧菌分别与五种临床常见菌共同培养24h及48h后,多重耐药组、非多重耐药组浮游状态的OD600值与其初始OD600值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3.研究共筛选得到生物膜形成表型、基因型均阳性的大肠埃希菌16株,肺炎克雷伯菌23株,铜绿假单胞菌23株,鲍曼不动杆菌2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各菌株与噬菌蛭弧菌共同孵育24h后形成的生物膜吸光度(OD570值)与其对应的空白对照组相比,降低了14.4%~44.3%。48h后形成的生物膜吸光度(OD570值)与其对应的空白对照组相比,降低了20.4%~65.2%。 4.各实验菌株预形成的生物膜被噬菌蛭弧菌捕食24h后,吸光度(OD570值)与其对应的空白对照组相比,降低了72.2%~77.6%。48h后各组生物膜吸光度(OD570值)与其对应的空白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79.9%~83.4%。 5.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1388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培养24h后预形成的生物膜,经空白对照组处理后扫描电镜下仍可见细菌密集排列,层层叠加,团块内包含大量的生物膜,仅部分区域略有缝隙。经噬菌蛭弧菌捕食24h后的实验组可见生物膜的紧密结构被破坏,生物量明显减少,仅部分区域残存聚集的细菌。 结论: 1.本研究中临床分离的五种常见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比较严峻。 2.噬菌蛭弧菌可发挥对五种临床常见分离菌浮游状态的捕食能力。 3.噬菌蛭弧菌可有效降低多重耐药细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并可显著清除多重耐药细菌预形成的生物膜。 4.对噬菌蛭弧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有望找到控制微生物感染的新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