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一词最早出现于宋元时期刘埙所著的《云水村稿》之中的《词人吴用章传》,刘埙说道“至咸淳,永嘉戏曲出”,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定义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而唐朝时期杜牧的诗《西江怀古》中则最早提出了“戏剧”一词,其中写道“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杜牧引用“魏帝缝囊”与“苻坚投棰”两个典故,借“真戏剧”与“更荒唐”两个相应词讽刺魏帝曹操和前秦苻坚,其中“戏剧”是轻率的儿戏、玩笑的意思。到了近代,戏曲理论研究大家王国维先生经过反复推敲和系统的总结归纳,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戏剧,与西方戏剧相比(歌剧、舞剧、话剧、音乐剧),中国戏曲具有程式性、虚拟性、综合性三大特点。除了戏曲艺术的三大审美特征,中国戏曲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是由中国的多民族文化和地域性所决定的,这就产生了大量的戏曲剧种。地域之间有不同,民族之间也有所不同。从民族文化角度可大至划分为:壮族的壮剧,苗族的苗剧,傣族的傣剧,藏族的藏剧,蒙古族的蒙古剧,维吾尔族的维吾尔剧等等。从地域性角度又可以划分为:山西晋剧,河南豫剧,安徽徽剧,河北梆子,湖北汉剧,广东粤剧,广西桂剧,贵州黔剧,云南滇剧,江西赣剧,浙江绍剧等,以上分属于梆子腔系统与皮黄系统。还有受地域与民族文化影响的花灯系统的小戏,如:云南花灯,广西彩调,采茶戏,黄梅戏,湘西花灯戏等。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复杂性,戏曲剧种的唱腔曲调、表演舞美都风格迥异,外加长期的各民族融合和民俗文化融合,戏曲剧种在艺术审美特征上也相互借鉴融合,从而形成了今天种类繁多的戏曲剧种。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结合系统的戏曲理论,搜集两种剧种剧本文本以及相关文献资料,以典型剧目为例对两者展开对比,通过对彩调剧与晋剧的形成与发展,彩调剧与晋剧的音乐特征,彩调剧与晋剧的剧本特征,彩调与晋剧的表演艺术特征的对比分析,从而得知彩调剧与晋剧从文学剧本表现的对象,剧本的风格样式到演员的唱念做打表现的手段之区别。两个剧种各自具有鲜明的审美艺术特征,这样鲜明的差异为探究戏曲剧种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