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释学承现象学之前,启接受美学理论之后,最初是一门针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阐释和研究的理论。作为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伽达默尔集前人之果,提出“任何理解都是具有时间体系的评价”、“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表达了一种对原文本动态、开放的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介入将其诸于实践。它不再如传统翻译研究那样,完全抹杀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关注的是各个时期历史、文化及个体差异,并促成更迭多样的翻译之旅。但这种动态、开放的理解也存在诸多问题,由此产生一些关于阐释学的狭隘偏激认知,如“一切翻译皆是误读;翻译无标准”等。本文基于前人研究,从现代哲学阐释学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介入在李美华译本《飘》中的体现。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为引言,简要介绍现代阐释学的基本理论、代表人物及国内外发展的现状、成功以及不足,并辅以李译本《飘》做分析简述经典重译的意义。第二部分(第二章)阐述本文的理论框架,通过对阐释学、译者主体性以及译者的介入的理论阐述,为下面探讨李译本中译者主体性介入在翻译中的体现做铺垫。第三部分(第三章)简要介绍《飘》以及原作作者玛格丽特·米歇尔以及中文译本。《飘》从问世起,历经时代的淘洗,一直被奉为经典范例。其中文译本在国内颇多,很受读者喜爱,而本文选用的李美华译本是较新译本,译文语言自然流畅,更贴近我们现在的生活。第四部分(第四章)是论文的重心,对比了李译本与傅东华译本(先于李译)及贾文浩等的译本(后于李译),从译者的语言、风格、采用的翻译策略手法作分析,体现译者的主体性介入。最后是所得出的结论,即本文通过对《飘》重译本的分析,证明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介入作用;体现翻译是创造性的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对经典作品的重译是必须:并提示译者,译者主体介入不可避免,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以在翻译中造成积极而非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