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线公测,2010年随着微博的普及,中国互联网进入了“微博元年”,从而开启了中国的微博时代。继即时通讯、博客、社交网站之后,微博这一全新的媒介形式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一时间“围观改变中国”的口号响彻互联网。微博诞生两年来的实践表明,其在对公共事务的讨论方面有着传统媒体乃至以往的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微博上俨然产生了民意的联合,独立于公权力并对其监督和施加影响。本文引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论,在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针对中国是否存在构建公共领域的基础,微博的传播模式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是否适用,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困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着重梳理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演进、组成结构、基本功能,分析提炼了公共领域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石,即批判性、公共性和交往理性。提炼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的精髓,为针对中国媒介环境与公共领域的研究确立规范和标准。 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公共领域”的历史传统和现状,证明了中国具备构建公共领域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土壤,分析了传统媒介构建公共领域的现实困境。 第三部分从技术角度分析了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可行性。从微博的兴起和发展、微博的传播特征、微博的主客体状况三方面论证了微博具备构建公共领域的能力。 第四部分以新近发生的“郭美美”事件为案例,分析了微博在具体构建公共领域过程中的方式和作用。 第五部分在总结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困境和解决途径。困境包括未彻底摆脱对传统媒体的依赖、理性和思辨性缺失、话语权配置不平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新旧媒体融合等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