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日间手术是指选择一定适应证的病人,在1个工作日内安排病人的住院、手术、手术后短暂观察、恢复(一般数小时)和办理出院,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模式。近几年,日间手术模式在我国快速发展,被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所采纳和认可。声带肿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良性疾病,主要是声带部位出现息肉、结节、囊肿等,经支撑喉镜声带肿物切除术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方法暴露声带良好,便于声带肿物摘除,手术步骤简单,适合行日间手术模式;但是,支撑喉镜对咽喉部的强烈刺激,容易发生明显的高血压和心动过缓;手术时间相对较短,要求患者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实现舒适诊疗。目前,对于在日间手术室行声带手术的患者采用何种镇痛方案更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混合液表面麻醉在声带日间手术患者中应用,是否可以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提高麻醉苏醒质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方法选取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日间手术室择期行经支撑喉镜声带肿物切除术的患者90例,性别不限,年龄27~65(45.10±9.9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a,ASA)分级Ⅰ~Ⅱ级,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85~32.87 kg/m2。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所有患者平均分为3组,每组30例:舒芬太尼组(S组)、瑞芬太尼组(R组)和瑞芬太尼+表面麻醉组(C组)。S组的麻醉诱导方案中镇痛药采用舒芬太尼,R组和C组的麻醉诱导方案中镇痛药采用瑞芬太尼,且C组复合手术野表面麻醉,三组麻醉维持方案相同。记录三组患者入室时(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置入支撑喉镜前(T3)、置入支撑喉镜后即刻(T4)、拔除气管导管前(T5)、拔除气管导管即刻(T6)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记录三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自主睁眼时间、指令动作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三组患者术后耐管情况、在麻醉恢复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拔管后即刻警觉/镇静评分(The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记录患者麻醉停止后40 min,6 h,24h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记录患者术前1 d及麻醉停止后15 min,40 min,6 h,24 h的术后恢复质量评估量表(post-operative quality recovery scale,PQRS)情况。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三组患者性别比例、ASA情况、年龄、BMI、麻醉时间和文化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围术期MAP与HR的情况:各时间点三组间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PACU情况:与S组比较,R组和C组的呼吸恢复时间、自主睁眼时间、指令动作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缩短(P<0.05);与R组比较,S组和C组术后耐管情况更佳(P<0.05);三组拔管后即刻OAA/S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麻醉停止后不同时间点NRS评分:麻醉停止后40min,与R组比较,S组和C组镇痛情况更佳(P<0.05);麻醉停止后6h和24h这两个时点,三组术后镇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麻醉停止后不同时间点PQRS量表情况:麻醉停止后15min,与S组比较,R组和C组生理功能、情绪情感和认知功能恢复更佳(P<0.05);麻醉停止后40min、6h三组生理功能、伤害性反应、情绪情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五方面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停止后24h,与S组比较,R组和C组生理功能、伤害性反应、情绪情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五方面恢复情况更佳,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在日间手术室行声带手术患者,利用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混合液行表面麻醉可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提高麻醉苏醒质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