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的裂变 文化的忧思——城市化背景下新世纪乡土小说转型论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城市化背景下新世纪乡土小说转型进行了探讨。19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乡土社会发生了许多新变。城乡一体化的同时局部地区乡村的虚空衰败,乡村自然生态的破坏,乡村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流散也越来越明显。新世纪之后,这种新变以更加明朗的趋势向前推进。新世纪乡土作家感应着现实乡土的整体脉动,试图把当下社会转型期新的乡土经验纳入自己的创作,也企图在艺术上有所突破。文本内容和叙述方式等方面的嬗变和转型是城市化背景下新世纪乡土小说的主要成就。“城市化背景下新世纪乡土小说”主要指称2000-2010年创作的以当下乡村为主要叙事场景,以反映农民生活和乡村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历史新变为主要内容的一类乡土小说。乡下人进城题材小说不归入这一概念范畴。这类小说对青壮年离土打工后乡村社会的荒落、虚空,留守人员精神孤苦的观照,接续了二十世纪乡土小说对凝滞死寂乡村图景的描绘。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书写向度的乡土生态小说的大量涌现,体现了作家对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中心主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变动,传统戏曲的衰落,传统道德的远去象征了乡土传统文化的流散和价值观念的嬗变。面对这些新的乡土经验,作家或正面直书现实乡土的裂变,或通过对已逝乡村传统的想象,表达自己对城市化进程中人类精神家园不再的忧思。在乡土小说传统主题方面,新世纪乡土小说更侧重从农民对权力的迎合和拜金主义等角度来深化对国民性批判的书写。村长海选、乡村扶贫等题材则是新世纪乡土小说政治权力书写方面的重要拓展。而不安于留守乡村,又进城无望的一类乡村女性形象的塑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精神面貌的嬗变,也颠覆了之前乡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为适应上述书写内容和表现题材的变动,在叙述方式方面,新世纪乡土小说整体上呈现出生活流的叙事倾向、独创的文本结构等特点。总的来看,新世纪乡土小说往往以一个村庄为中心来全面展现乡村日常生活的变动。这些村庄在文本中具有明显的文化象征和寓言意味,表现了作家对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社会的忧思。但存在的文本模式化,典型人物形象缺失、创作主体价值困惑及与当下乡村的隔膜等不足,造成了部分传统写实乡土小说乡土色彩的淡化,更带来了作家想象力的缺乏,原创力的缺失,影响了小说整体意蕴的提升。
其他文献
5月中下旬,在我们的微信朋友圈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便是徐坦、樊林、夏维伦与吴超夫妇发起的艺术介入和筹款活动,以售卖捐赠作品的方式支持被唤醒的植物人美美。活动基地设在广州一处当代艺术研究机构时代美术馆黄边站,徐坦是机构负责人之一,樊林是热心参与的策展人,夏吴夫妇则是事件的主角。  要了解事情的经过,还得从头说起。吴超原是一个从事实验动画创作的艺术家,她的动画中总是有着各类形体的循环转换,透视出某种世事
本文拟共4章,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去研究辩论赛中的主要辞格。以求更加深刻具体地认识关联理论。   第1章介绍前人对辩论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非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