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的土压力理论主要是Rankine 土压力理论和Coulomb 土压力理论,或是基于两种经典理论修正的经验公式,被用于支挡工程结构设计中,但对于墙顶以上部分填土倾斜面的倾角大于土体内摩擦角且又稳定时,墙体所受的土压力还难以用理论计算做出精确的解答。鉴于此,论文依托重庆市建设科技计划项目,开展“斜陡边坡前缘挡墙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采用理论分析结合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挡墙墙后土体坡面倾角β大于土体内摩擦角^时,刚性直立挡墙墙背所受土压力的大小、分布规律及其合力作用点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理论分析主要在Coulomb经典理论基础上,建立并简化/β> φ的理论计算模型,采用极限平衡法进行推导,与现有的计算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分析了填土坡面倾角β、土体内摩擦角φ、挡墙高度H以及比例系数m (h/H)对所推导公式中破裂角θ的影响;发现只有比例系数m与破裂角θ呈负相关,其他均呈正相关;在分析水平侧向土压力ez时,,β和m对ez的影响效果相互制约。(2)采用自制的试验模型箱研究坡面倾角β φ在两种变位模式下的主动土压力模型试验,主要有坡面倾角β的大小对主动土压力的大小、分布规律及合理作用点的影响;试验结果为在由平移挡板模拟的平移(T)位移模式下不同深度的土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所需位移基本一致,随着位移S的增加,其合力作用点在逐渐下降;随着倾角β的增大,其合力作用点在逐渐上升,在β=70°时其合力作用点的位置约为0.4H;在由转动挡板模拟的绕墙底转动(RB)位移模式下水平土压力呈非线性分布,RB模式达到极限状态所需要的位移S要小于T模式。(3)以物理模型为基础,采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计算发现,在两种位移模式下,随着挡墙位移的增大,墙后土体产生位移区域呈楔形体,当斜坡填土面倾角β增大时,位移区域逐渐扩大,且靠近墙顶的位移要大于下部的位移;RBT位移模式下,墙后各应力点不能同时达到极限状态,无论在哪种倾角β下,都是距离墙顶0.6m以上的应力点先达到极限平衡,且随着倾角β增大,墙后土体达到极限状态所需要的墙体位移在逐渐减小。(4)通过理论计算结合物理试验与数值模型的分析,进行了相互的对比,本文推导的公式适用范围为φ <β< 70°、0.2<m<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