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心房颤动(房颤)的诊断基于其能触发并且维持,在一些文章中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的诱发常被用作检验房颤射频消融效果的指标。但对于正常人是否也能诱发房颤则知之甚少。本研究第一部分的目的是探讨无房颤病史者发作房颤的可能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前瞻性连续入选86名临床无房颤发作病史者,这些患者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SVT)来我院行射频消融治疗。在电生理检查和成功消融SVT后采用两种心房快速刺激方法进行AF的诱发性评价。首先,于冠状静脉窦口(Coronary Sinus Ostium, CSO)采用三种不同频率心房起搏,每次起搏5S,重复3次。接着,采用同一电极通道对同一例病人进行连续递增刺激,由250ms开始以10ms的步长连续递增直至心房1:1失夺获或诱发AF,这种方法同样重复3次。[研究结果]:采用第一种心房刺激方案共诱发出3例AF(3.5%),而第二种方案共有22例患者诱发出AF(25.6%),其中16例为可维持AF(18.6%)。第二种方案的AF诱发率明显高于第一组。另外,在第二种方案中,1:1心房失夺获时的周长<180ms者更易诱发出AF(21/63vs1/23;P=0.006)。[结论]:在心房快速递增刺激下26%的无房颤发作病史者可发作房颤,18.6%的患者AF发作时间超过5分钟。该研究结果提示房颤病史的存在并非在于房颤能否触发,更重要的在于其维持机制。[研究背景]: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PeAF)的导管消融治疗仍是目前电生理界的一大难题,其维持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同步频谱分析研究PeAF时左房的激动分布特点,以确定PeAF得以维持的关键基质。[研究方法]:连续入选于我院行非接触标测指导下初次射频消融的PeAF患者。提取患者消融前非接触标测系统记录的房颤时左房内2048个点的同步激动数据。将带有左房模型和电位信息的激动数据导入Matlab系统中进行左房频谱分析以确定PeAF发作时左房的高频激动区域。记录射频消融过程中房颤的电生理变化及消融有效靶点的位置,比较房颤消融有效的位点与高频激动部位的关系。[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入选48例采用非接触式标测进行初次射频消融的PeAF患者(男40例,平均年龄53.35±10.24岁),房颤平均持续时间17.79±24.32个月。术前超声示左房前后径为42.33±5.78mm,31例患者左房增大,其中12例为双房增大。对消融前8034.65±996.85ms房颤时的左房激动数据进行频谱分析显示:左房最高激动频率分布在6.10-11.80Hz之间。48例患者中共发现203处高频激动区(4.23±1.15处/例):91.67%(44例)的患者左房顶部表现为高频激动,75.00%的患者(36例)于左心耳与左上肺静脉之间的嵴部可见高频激动,左房间隔高频激动见于33例(68.75%)的患者。肺静脉及后壁高频激动较少。递进式线性消融过程中出现共计145处有效反应(140处在左房,5处在右房),其中77.14%消融有效靶点位于高频激动区(95%置信区间:34.22%-82.80%):消融有效靶点与高频激动区域的吻合率在左房顶部为97.30%、嵴部为93.10%、左房间隔面为75.00%。术中19例(39.58%)患者经消融转复为窦性心律,另有22例患者给予药物静推后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8.90±6.43个月,37例(77.08%)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其中9例(18.75%)患者因顽固性左房房扑二次消融成功。[结论]:PeAF的左房高频激动区主要位于顶部、嵴部和房间隔面。递进式线性消融77.14%的有效靶点位于高频激动区。同步激动数据的频谱分析有助于确定PeAF的关键基质,可用于指导临床消融策略的制定。根据本研究结果,左房线性消融尤其是顶部消融在PeAF的治疗中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