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们重要的交际工具,从早期符号媒介进化到语言媒介,我们努力了3140万年;从语言媒介发展到文字媒介,我们用了39.65万年;从文字媒介跨入印刷媒介,我们等待了4千年;从印刷媒介迈进电子媒介,我们用了1200年;从电子媒介进入网络传播,只用了120年;而以电脑为主体的互动网络传播至今,我们仅仅用了50年。印刷机的出现催生了近代报刊,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在20世纪,印刷媒介已经高度覆盖人文生活,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然而在电子媒介诞生后突飞猛进的发展,电话、电视等依次问世,视听开始挑战阅读,此为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契机。20世纪90年代初,电视社会学家们统计现代社会的人,接受的信息中有84%来自于电视。而在如今新媒介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传播内容已经被数字化。也因为数字化,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在以前都是界限分明的服务,如今纷纷合并起来——媒介融合。融媒时代下,传播系统更新更加迅速,越来越多的小说改编为电视剧。如此热火的文化现象下,从文字语言到视听语言转向途中的问题成为根基问题,值得研究。 从文学小说到影视剧本,再到影视作品,转换中本身就存在着微妙变化与偏差,不仅改变着原著本身,并且在过程中会阶段性生成新的传播作品,最终展现在广大受众面前。而在此过程中,把握好各类传播媒介的特点,成为出炉新的优秀作品的重点。如果不把好文字语言到视听语言转换的关,首先,小说改编电视剧本身就有可能成为狗尾续貂;其次,在融媒时代下,人们愈发依赖通过电视剧“看”小说的全部内容,低品质的改编电视剧,会让受众对小说的内涵产生误解,让视听语言僭越文字语言,使小说和电视剧失去其各自的地位和身份。如果把对文字语言到视听语言的脉络,电视剧的热播反而会吸引观众对小说产生兴趣,让更多的人在传播方式多样化的融媒时代,更多地接触文字语言,而不使传播方式变得单一性,从而完善对社会主流意识的正面影响。 针对融媒时代下从文字语言到视听语言转向途中的问题,本论文选取小说《甄嬛传》的文学小说与电视剧《甄嬛传》的分镜头脚本为研究对象。电视剧《甄嬛传》根据吴雪岚(笔名:流潋紫)同名小说《甄嬛传》改编而成,题材为后宫争斗。该小说原为虚构历史,经过电视剧改编后,背景设定在清朝雍正的后宫之中。本剧共76集,每集约40分钟。自2011年11月17日起,本剧陆续在中国乃至海外电视台播出,播出时间大都在20:00-23:00黄金时段2-4集连播。《甄嬛传》自开播以来,流传度及获奖情况都成绩了得,体现出社会对于电视剧《甄嬛传》的认可度以及它的影响之广泛。以小说《甄嬛传》的文学小说与电视剧《甄嬛传》的分镜头脚本为研究对象,以符号学、视听语言学理论为支撑点,将场景分析作为分析单位,设置11个变量:小说文本(章节——内容)——电视剧分镜头脚本(集数——场次——场景——氛围——景别——摄法——主要内容——演员——音乐音响——备注)。对比结构格式设置,将小说文本与转换为分镜头脚本的电视剧作为对比分析的样本,使用内容分析法将76集共计50余小时的电视剧,以场景为单位,按拉片方式转换成数据资料,对小说《甄嬛传》与电视剧《甄嬛传》进行对比研究。经统计整理,小说《甄嬛传》共115章1966千字(其中第1章至第19章332千字,第20章至第37章332千字,第38章至第56章317千字,第56章至第75章322千字,第76章至第94章327千字,第95章至第115章336千字),改编成电视剧《甄嬛传》共1900左右个场景3040分钟(共76集,平均每集40分钟约25个场景)。 针对融媒时代下文字语言到视听语言转向与受众问题,本论文设置《小说改编电视剧问卷调查》,并综合相关现代受众了解文学作品的途径调查和最新阅读调查报告,在不同平台的受众效果方面进行了最新数据统计分析。 本论文依据以上工作,具体细分为符号的转向与创作的转向及其各自的文学性与艺术性独立分析,并权衡媒介工具的技术性等多方面因素对各自受众进行实际效果分析,综合考量小说改编电视剧这一文化现象在不同阶段的艺术价值,对依然炙手可热的小说改编电视剧市场给予良好的借鉴,给予融媒时代下文字语言与视听语言互惠互动的良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