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β-catenin评价肝细胞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β-catenin在HepG2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以及125I粒子对其表达的影响,也就是在基因水平研究125I放射性粒子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机理,从而以β-catenin为检测指标,评价肝细胞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疗效。  
 方法:  
 1、外购HepG2肝癌细胞株,并传代培养。  
 2、随机分取4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其余三组将125I粒子植入HepG2肝癌细胞培养瓶外固定5点对肝癌细胞进行照射,分别照射1周、2周和4周。  
 3、采用免疫荧光法、Westem-blot和real-time PCR的方法观察β-catenin在各组HepG2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4、比较各实验组和对照组β-catenin在HepG2肝癌细胞株中表达的变化。  
 5、数据分析。运用SPSS16.0版本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  
 将人肝癌细胞系HepG2进行传代培养后,用125I粒子进行近距离照射,观察不同时间β-catenin在肝癌细胞中表达的变化。免疫荧光实验显示照射后β-catenin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降低。Western-blot实验显示125I粒子照射后β-catenin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并且与照射时间呈正比,方差检验P=0.009<0.05,证明总体均数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real-time PCR实验显示125I粒子照射后,肝癌细胞β-catenin RNA明显下降,并且下降程度也同125I粒子照射时间呈正比。方差检验P=0.000<0.05,证明总体均数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在HepG2肝癌细胞株中存在β-catenin的高表达。  
 2、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后,β-catenin在HepG2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呈下降趋势,并且下降程度与125I粒子照射时间呈正相关。  
 3、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对于HepG2肝癌细胞株具有疗效。  
 第二部分、原发性肝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预后多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肝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研究影响原发性肝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疗效的因素。  
 方法:搜集我院2007年5月~2010年5月,共33例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肝癌患者。采集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分级、门静脉癌栓形成与否、血清AFP、HbsA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Microsofi Excel和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Cox回归进行生存分析,根据回归多因素模型的拟合结果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价。  
 结果:共33例HCC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7.70个月,标准误6.9793(95%可信区间)。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龄、性别、Child分级、门脉瘤栓、血清AFP、HbsAg、ALT、AST、GGT、ALP等10个因素中,有4项分别为Child分级、门脉瘤栓、血清AFP、ALP与治疗预后相关。Child分级P=0.023<0.05,OR值为162.829,可信区间为2.029~1.307E4,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hild分级为肝癌125I治疗的危险性因素,Child分级越高,患者生存期越短。门脉瘤栓P=0.024<0.05,OR值为43.333,可信区间为1.649~1.139E3,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门脉瘤栓为肝癌125I治疗的危险性因素,存在门脉瘤栓的患者生存期短。血清AFP P=0.024<0.05,OR值为0.992,可信区间为0.985-0.999,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hild分级为肝癌125I治疗的保护性因素,AFP值越高,患者生存期越长。ALP P=0.027<0.05,OR值为1.055,可信区间为1.006~1.107,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LP为肝癌125I治疗的危险性因素,ALP越高,患者生存期越短。  
 结论:  
 1、肝功能Child分级、门静脉癌栓形成与否、血清AFP、碱性磷酸酶(ALP)是原发性肝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危险因素。  
 2、年龄、性别、HbsA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酞转肽酶(GGT)不是限制125I粒子植入治疗预后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