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革命在一个村庄的经历——以1942年的兴县任家湾村为例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lcimer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以陕北、晋西北为依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了晋绥根据地。在晋绥根据地,中共对外坚持持久的对日抗战;对内,中共对根据地进行了强力改革,在其内部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这一变迁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并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新中国的政治走向。 本文即以1942年前后的晋绥根据地之典型村落——兴县任家湾村为考察对象,试图从村庄政治生态的重构、土地关系和阶级的嬗变、人口的变化以及村落社会文化的转变等几个方面,阐述任家湾村在中共政治强力推动下社会变动的历史景观。 文章分引言、正文、结语共六个部分,集中围绕1942年前后的任家湾村在当时革命与战争的历史场景下,所产生的社会生态的变迁。文章首先在引言中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已有研究的回顾和研究的方法。为了更好的理解当时任家湾村发生变迁的历史背景,在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任家湾村的基本社会生态,其中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经济概貌和村落文化。第二章作为文章正文的开始,主要内容包括晋西事变前的村政权、村选和村政权的重塑、村选后任家湾村的党群组织、以及村政权再造后任家湾村各阶层的政治认同问题。从该村政治生态的转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共力求通过基层权力主角的重塑,使新的村政权成为中共与乡村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进而获取民众的支持,达到对社会资源控制的目的。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在革命与战争的环境下,任家湾村土地、阶级关系的嬗变及其人口的变化。从对上述三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革命和战争的复杂历史条件下,任家湾村的村庄经济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反而出现了土地由集中走向分散、村民大量非正常分家、人口减少等新的令人耐人寻味的历史图景。第四章则进一步分析了在乡村政治生态和社会经济发生裂变的情况下,任家湾村落文化的变迁。最后结论,对任家湾村在1942年前后的变化进行概括归纳。通过对这个根据地典型村落的研究,进而全面认识中共政权与社会发展变迁关系的变化。
其他文献
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此时的中外交往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后,以恢复华夏“正统”为己任,认为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是明王朝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
王星拱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他为推动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做出过重要贡献.在当时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下,他把科学视为解决问题的利器.为了唤醒国人的科学意识,他将马赫主义引
基于腐蚀断裂试验,建立硫酸盐腐蚀下混凝土断裂韧度损伤理论,分析和预测了硫酸盐腐蚀损伤特性;构建了混凝土材料损伤预测模型和计算公式.研究不同硫酸盐浓度对混凝土材料的损
该文以1905-1909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的权威及其限制为切入点,对其市政管理活动作动态、具体的考察.通过研究总工程局市政管理权的逐步拓展与落实,以及在实施城市公共管理
目的:探讨英语为母语的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在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病史采集考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0月,选取经培训合格的4名英语为母语的SP(均为武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