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水驱老油田剩余油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仅采出原油总储量的30%左右,显然,提高采收率无异于找到新的油田。剩余油研究是提高采收率的最为经济可行的办法,这也是论文选题的意义所在。研究区为70年代投入开发的老油田,具有强天然水驱、特高含水特征,Corrientes油田产量规模最大,研究区的选择具有代表性。面对复杂地质难题,首先将地层和流体分离,形成清晰的研究思路:对井点资料重点分析储层、隔夹层,结合地震资料由井点扩大到线状的地质剖面,由地质剖面的分层扩大到平面上小层及单砂体,由小层的层面为约束,综合成三维的地质体;在三维地层的约束下,对流体进行四维动态分析。最后总结出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和生产成果。.1、论文研究认为小断层和局部构造对剩余油具有控制作用。在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开展微构造研究,应用外漂泛克立格法做出了15小层顶面微构造图,分析了构造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2、沉积微相的纵向演化控制着纵向剩余油分布的特征。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充分利用岩心资料进行测井相分析,认为主要储层位于水体能量较强的海陆交互地带.Chonta层属于潮汐三角洲沉积,经历了海退、海进的双重作用;发育河道及滩坝砂沉积;而上部的Vivian层则由于海平面下降、海岸线下移,属于辫状河道沉积。阶段性的沉积微相纵向演化控制着纵向剩余油分布的特征,在正韵律的顶部剩余油富集。3、论文研究认为储层非均质性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建立了定量化和指标化的储层的非均质性模型。由于储层平面和纵向的非均质性导致了剩余油分布的不均匀性;渗透率大,储层均质性好的储层水淹快,水驱彻底;而渗透率小,非均质性强的储层在平面和纵向上都是剩余油高富集区带。4、论文分析了隔夹层对底水锥进的隔挡作用。在隔夹层的底部剩余油富集。对于隔夹层不发育的Vivian底水油藏的开发应考虑合理避射厚度,避免底水锥进过快对开发不利。综合多方面的剩余油分布特征,为研究区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措施井位,并获得了良好的作业效果。5、结合研究区动态分析水驱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应用流体势能再运聚理论,提出了“势控剩余油藏分布模式”;在剩余油低势潜力区钻新井(CO-1021井),获得保持原始油水界面的厚油层,大大提高了产量,这是理论应用于生产的成功例证。
其他文献
以盆栽两年生刺槐苗木为材料,测定了干旱及复水处理条件下刺槐苗木水分运输过程参数。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对刺槐苗木体内水分运输过程影响显著;2)复水24h后,刺槐苗木体内水
公司投融资策略是营运资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事关公司流动资产的盈利性与安全性,而如何保持公司的流动资产水平和流动负债水平相匹配,是营运资本管理和内部财务控制的关键所在
航空项目作为高科技复杂项目,创新性强,资金投入多,研制生产周期长。在众多的系统坏节中风险因素层出不穷,一个坏节考虑不周,就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进行航空项目的风险分
本文首先介绍了渗流基本理论和控制方程,对比渗流方程和热方程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得出可以利用ANSYS热模块计算分析坝体渗流问题的结论。之后介绍了稳定和非稳定状态下渗流
养老保险制度既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经济制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减速等外部因素,以及模式选择、制度设计等制度内因素的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目前煤层气、油砂、页岩油、地热、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已经在部分国家实现了有效开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常规油气的开发已
<正> 一、《手稿》中关于感觉论述的出发点 《手稿》中所涉及的感觉和一般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感觉是有所区别、不可混淆的。后者是将感觉当作人的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当作逻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也是古代装饰工艺发展得最成熟的一个朝代。在吸收前朝工艺精华、彰显满清少数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逐渐渗入和严密的宫廷管理下,清朝的装饰
世俗化理论和宗教市场论构成了当代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范式,然而,学界却忽视了应有的另一重要研究范式———宗教场域论。实际上,布迪厄关于场域的理论观点对于宗教研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