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仅采出原油总储量的30%左右,显然,提高采收率无异于找到新的油田。剩余油研究是提高采收率的最为经济可行的办法,这也是论文选题的意义所在。研究区为70年代投入开发的老油田,具有强天然水驱、特高含水特征,Corrientes油田产量规模最大,研究区的选择具有代表性。面对复杂地质难题,首先将地层和流体分离,形成清晰的研究思路:对井点资料重点分析储层、隔夹层,结合地震资料由井点扩大到线状的地质剖面,由地质剖面的分层扩大到平面上小层及单砂体,由小层的层面为约束,综合成三维的地质体;在三维地层的约束下,对流体进行四维动态分析。最后总结出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和生产成果。.1、论文研究认为小断层和局部构造对剩余油具有控制作用。在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开展微构造研究,应用外漂泛克立格法做出了15小层顶面微构造图,分析了构造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2、沉积微相的纵向演化控制着纵向剩余油分布的特征。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充分利用岩心资料进行测井相分析,认为主要储层位于水体能量较强的海陆交互地带.Chonta层属于潮汐三角洲沉积,经历了海退、海进的双重作用;发育河道及滩坝砂沉积;而上部的Vivian层则由于海平面下降、海岸线下移,属于辫状河道沉积。阶段性的沉积微相纵向演化控制着纵向剩余油分布的特征,在正韵律的顶部剩余油富集。3、论文研究认为储层非均质性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建立了定量化和指标化的储层的非均质性模型。由于储层平面和纵向的非均质性导致了剩余油分布的不均匀性;渗透率大,储层均质性好的储层水淹快,水驱彻底;而渗透率小,非均质性强的储层在平面和纵向上都是剩余油高富集区带。4、论文分析了隔夹层对底水锥进的隔挡作用。在隔夹层的底部剩余油富集。对于隔夹层不发育的Vivian底水油藏的开发应考虑合理避射厚度,避免底水锥进过快对开发不利。综合多方面的剩余油分布特征,为研究区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措施井位,并获得了良好的作业效果。5、结合研究区动态分析水驱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应用流体势能再运聚理论,提出了“势控剩余油藏分布模式”;在剩余油低势潜力区钻新井(CO-1021井),获得保持原始油水界面的厚油层,大大提高了产量,这是理论应用于生产的成功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