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他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一般认为,利他行为即亲社会行为(Papalia& Olds,1985)。利他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儿童利他行为更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们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外有关这一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国内学者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也对这一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目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趋势尚未有定论,有的研究认为利他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多、有些认为随年龄增长而减少;有的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有性别差异,有的研究结果认为没有差异等等。瑞士心理学家(Fehr,Bernhard,& Rockenbach,2008)以分配糖果的小游戏形式对儿童利他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其结果“Egalitarianisminyoung children”发表在《nature》上,该研究结果发现3-8岁儿童在资源分配中,呈现出倾向于平均分配的发展趋势,利他行为随之出现并逐渐增多,其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慷慨。本研究参照(Fehr et al.,2008)的研究范式,对417名3-16岁的中国儿童进行了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并对9-16岁的被试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儿童社会期望量表的测量,结果发现与Fehr et al的研究结果一致,3-8儿童的利他行为向平均主义发展,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男女之间在利他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长,9-16岁儿童和青少年的利他行为平均分配倾向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慷慨水平更加提高;儿童利他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显著相关,与社会期望没有发现显著相关。其中,父亲教养方式是过干涉、过保护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少的利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