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市新区建设方兴未艾,19个国家级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代表了我国城市新区建设的趋势。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情况需要进行深入探索。为了了解国家级城市新区公园绿地规划与建设情况,总结其特征和趋势,为未来城市新区公园绿地规划建设提供建议,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各新区规划资料和调查数据,应用Arc GIS、Fragstats软件平台和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指标,采用景观指数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针对公园绿地组成结构、空间分布、空间连接度、形状特征、周边用地等相关指标特征,定量分析了19个已批国家级城市新区公园绿地的规划方案、现状建设及2013-2019年度公园绿地建设过程。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Delphi)确定了公园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了各新区规划公园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特征。利用单因素方差法、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地形、气候条件对新区公园绿地规划和建设的影响。结果表明:(1)国家级城市新区公园绿地规划特征:数量规模上,84%的新区公园绿地数量集中在10-30个之间。90%的新区规划公园绿地面积占规划总用地面积比例集中在0-2%之间;组成类型上,84%的新区主要以小型、中型为主,16%的新区在大型、巨型公园绿地数量与面积上占据优势;空间分布上,分布类型分为均匀型与集聚型,比重分别为68%、32%。核密度显示各新区均形成多处不连续较高核密度组团。聚集度指数集中在98%以上;空间连接度上,68%公园绿地平均几何最近距离集中在3000米以上;形状复杂程度上,均集中在不复杂(1.0-1.5)等级,且74%的新区平均形状指数小于1.5;周边用地上,有95%的新区公园绿地周边居住区、商业区的比重占50%以上。且与国内主要大城市中心区相比,各项指标水平等级较低。这表明,国家级城市新区规划公园绿地存在规模总量不足,组成类型较为单一,空间分布较为不均,空间连接度较低,公园绿地形状过度人工化等问题。因此,在规划中可通过适当增加公园绿地规模、丰富公园绿地类型、减小公园绿地之间几何距离、并在形状上注重人工与自然结合等方式,来提高景观结构复杂度,优化景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公园绿地内部生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帮助其发挥应有的生态功能。(2)国家级城市新区规划公园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从指标体系及权重可知,公园绿地占城镇建设面积用地比例(0.1602)、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0.1634)、公园绿地邻近指数(0.1758)公园绿地连接度(0.1923)指标权重占总权重的69.17%,说明这四项指标是国家级城市新区公园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提升国家级城市新区公园绿地生态服务功能时应首先考虑该要素。从各新区规划公园绿地综合评价结果来看,15.8%的新区规划公园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等级为“III”,即其公园绿地规模不足、结构及布局不均衡,生态服务功能发挥不平衡;63.2%的新区规划公园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等级为“IV”,即其公园绿地规模、结构较合理,布局较均衡适当,生态服务功能发挥良好;26.3%的新区规划公园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等级为“V”,即其公园绿地规模足够、结构合理,布局均衡,生态服务功能发挥充分。结合各新区指标层评价等级可知,尽管部分新区在综合评价中处于较高等级,但指标层中仍存在评价等级较低的现象。这表明,即使整体表现出生态服务功能发挥充足的状态,但仍存在发展问题与发展短板。因此,针对部分指标评价等级较低的新区,在规划设计中仍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工作,以增强国家级城市新区应对发展变化中的适应性。(3)国家级城市新区公园绿地现状建设特征:数量规模上,各新区公园绿地数量均在1-15个之间。各新区公园绿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比例均小于1%;组成类型上,89%的新区主要以小型、中型为主,11%的新区在大型、巨型公园绿地数量与面积上占据优势;空间分布上,最邻近点指数均大于1,核密度显示各新区公园绿地局部形成少量、分散的较高核密度簇团。聚集度指数集中在95%以下;空间连接度上,56%的新区公园绿地平均几何最近距离超过5000米;形状复杂程度上,均集中在不复杂(1.0-1.5)等级,且平均形状指数上,有83%的新区平均形状指数小于1.5;周边用地上,94%的新区公园绿地周边居住区、商业区的比重占50%以上。且各项指标与国内主要大城市中心区相比,指标水平等级较低。这表明,国家级城市新区公园绿地现状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整体上建设较为不成熟,生态服务功能发挥不平衡。在后续建设中,可在公园绿地服务盲区内增加公园绿地建设,在保证公园绿地服务范围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公园绿地规模,并减少过度人工化公园绿地形态等建设方式,提升公园绿地建设规模、布局结构与生态服务功能。(4)国家级城市新区公园绿地规划实施特征:各新区因建设条件、经济水平、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规划实施程度有所差异。(如浦东新区、兰州新区公园绿地现状公园绿地数量规模、空间分布、空间连接度形状特征等各项指标上与规划方案相比相差较小,规划实施程度较高;两江新区、西海岸新区、湘江新区、江北新区次之;哈尔滨新区、长春新区、赣江新区、贵安新区、滇中新区,现状与规划方案相比相差较大,规划实施程度最低。)但各新区现状与规划公园绿地相比均存在实施完成的指标低于规划要求、公园绿地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问题。可通过实行动态化定期评估与检验策略、建立区域平衡机制,实行公园绿地与建设用地协同开发等实施策略,来提高公园绿地建设开发速率,保障规划实施进度与建设质量。(5)2013-2019年国家级城市新区公园绿地建设特征:由于建设条件、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尽管各新区公园绿地在不同时段的建设增长速率出现不均衡状态。但总体上,国家级城市新区公园绿地数量、面积、类型和规模稳步增长;空间分布上由边缘向中部不均衡增长;空间增长由分散向中心聚集式或多中心集聚式演化;公园绿地形状有由规则式向复杂式演化的趋势;公园所处功能区主要以商业区和居住区为主。(6)不同条件对国家级城市新区公园绿地规划与现状建设的影响:在规划方案中,地形条件与公园绿地平均面积指标有显著相关性(-0.575),山地城市新区公园绿地相较于平原新区表现出“面积小、数量多”的特点。气候条件与公园绿地聚集度指标(0.564)、平均形状指标(0.516)有显著相关性。南方城市新区相较于北方新区公园绿地形状更加复杂,但空间聚集度更低;在现状建设中,地形条件与公园绿地聚集度指标(-0.508)、平均形状指标(0.523)有显著相关性,山地城市新区相较于平原新区公园绿地形状更加复杂,但空间聚集度更低,这表明,地形、气候条件是影响国家级城市新区公园绿地规划与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受其影响,不同城市自然资源与建设条件等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尊重其原有自然环境因素与公园绿地布局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运用地形设计、景观设计等技术手段,使公园绿地规模、位置分布、形状等与区域自然环境结合,保持其原有的内在空间特征。本研究可为国家级城市新区公园绿地规划与建设等提供理论依据,亦可为普通城市新区公园绿地工程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