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一斋诗话》研究三题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0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德舆是清代中后期的一位重要诗歌批评家,诗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养一斋诗话》中。潘德舆立足于儒家诗学立场,面对严峻的社会局势,强调经世致用,论诗尤为重视诗歌的现实功用,所作《养一斋诗话》在吸收前人诗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独具新意的诗学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养一斋诗话》为研究对象,结合潘德舆的儒家思想立场及嘉、道时期的社会背景来探讨他的诗学思想。本文所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章探讨《养一斋诗话》之诗歌创作论,也是潘德舆诗学的核心理论。对于诗歌创作,潘德舆一方面提出“诗出本心”之论,强调诗人“本心”是诗歌创作之根本因素及诗歌生成之源;另一方面,潘氏又对诗人“本心”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心雅”,并把“心雅”看作诗歌创作之“根柢”。“心雅”包括“不苟作”“胸襟高”“人品正”等内容。“诗出本心”是潘氏对于诗歌创作原则的要求,“心雅”是潘氏对于诗歌创作主体条件的要求,二者都体现了以“心”为本的诗歌创作观念。以“心”为本的诗歌创作原则及以“心雅”为本的创作主体条件构成了潘氏诗歌创作论的基本框架。第二章探讨《养一斋诗话》之诗歌审美论。第二章探讨《养一斋诗话》之诗歌审美论。诗歌审美论作为《养一斋诗话》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重“浑”“厚”与“贵质实”两方面审美要求。重“浑”“厚”体现为对诗歌自然美、朦胧美、力量美、雄伟美及意蕴美的强调;“贵质实”体现了潘氏对诗歌“重性情”和“有馀味”的审美价值取向,并包含着对不正诗风的批判。第三章探讨《养一斋诗话》之诗人批评论。《养一斋诗话》的诗人批评论涉及范围广且具有辩证特色,品评了自西汉至清代共二百四十二位诗人。本章前两节以列表的形式着重阐释潘德舆对“四诗圣”(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及关注较多的几位诗人的批评。第三节论述潘德舆的诗人批评特点:一是全面系统,重点突出,既有对诗歌大家的批评,又有对小众诗人的品评;二是重人品而又不因人废诗。评论方法也多种多样,具有灵活性。《养一斋诗话》立足于儒家诗学立场进行诗论阐释及诗学批评,也必然会出现诸多局限与缺陷,对此,附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为提高铁皮石斛的综合利用率,建立一种绿色高效的铁皮石斛多糖提取方法。本研究以铁皮石斛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了低共熔溶剂浓度、提取温度及液料比对铁皮石斛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铁皮石斛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纯化后的多糖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响应面优化后得到最佳工艺为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浓度40%、提取温度80 ℃、液料比110:1(m
期刊
网络小说有强烈的类型化倾向,目前比较热门的类型有玄幻、言情、穿越、宫斗等。阿耐小说因为善于对现实的残酷以及命运的无常进行揭示,对社会文化进行深刻地反思,不仅赢得了读者的青睐,也吸引了不少编剧的目光。其小说《欢乐颂》《大江大河》《都挺好》纷纷走入了银屏。于2019年3月开播的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都挺好》,围绕如何赡养鳏夫苏大强,讲述了一直不被疼爱的苏明玉,长大成人脱离苏家之后,在苏家面临危机
学位
元僧明本(1263—1323),号中峰,浙江钱塘人,在元代僧俗两界有着崇高的威望,被誉为“江南古佛”,受到元仁宗、元文宗、元顺帝三代帝王的尊崇。其为人始终坚持着独立自由的僧人本色,不趋于权贵名利,为后世所称道。明本一生著述颇丰,被其弟子及后辈编为《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天目明本禅师杂录》等禅门语录,广为流传。今据大藏经辑录,明本存诗近千首,其中两首以上的组诗达598首。身处海宇混一的元代,各民族空前
学位
宋词是宋代文学的典型代表,而笔记创作在宋代也呈现出繁荣局面,部分词人、词作和词学批评出现在宋代笔记之中。《全宋笔记》是宋代笔记文献整理的最新成就,收录了宋人笔记约500余种,内容极为广博,保存了相当丰富的词学文献资料,对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文以《全宋笔记》中保存的词学文献资料为讨论对象,分上下两篇,分别对《全宋笔记》中的词人词作和词话进行研究。上篇共分为两章,第一章论述了《全宋笔记》中词
学位
作为一名学者型女性作家,杨绛的小说语言值得深入研究,幽默风格是其小说语言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修辞视角对形成杨绛小说幽默风格的语言手段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对其形成因素进行阐释。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依据、相关研究现状、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第一章分析形成幽默风格的词汇手段,小说中叠音式词语、惯用语、方言和绰号用语存在的偏离现象,促成幽默效果的
学位
王昶《国朝词综》于清嘉庆七年(1802)付梓,共收录清初至乾嘉年间724位词人,2402首词作。王昶身居要职,喜交游唱和,“海内知交,以词投赠者甚多”,因此,保存了大量不见于他处的词人词作,具有较高的文献与词学价值。本文拟从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一是《国朝词综》与清代前中期词史及经典化建构,《国朝词综》与《琴画楼词钞》的比较研究;二是《国朝词综》、《琴画楼词钞》的文献整理。第一章,《国朝词综》与清代前
学位
本文主要以清代十幾位比較著名的學者(參考王力《清代古音學》以及李葆嘉《清代古聲紐學》)在古音研究中運用方音的情況為考察對象,以專題形式分類介紹方音在古音學各個方面的運用情況,對比各家在古音研究中對待方音的態度和具體運用,總結清代學者運用方音進行古音研究的得失及對現當代古音研究的影響。第一章討論清代古音學家對方音的認識,主要從清代以前學者不自覺地運用方音解釋《詩經》中押韻不和諧的現象,交代運用方音研
学位
沈宗骞作为明清绘画“梳理期”著名的画家,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画论中的“传神”思想。“传神”作为中国艺术的批评标准之一,对沈宗骞的绘画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沈宗骞不仅将这一思想运用到人物画中,更将其融入到山水画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神”理论。在人物画中,沈宗骞的“传神”理论继承了中国人物画“形神并重”的思想传统,肯定了“形”之于传神的价值,认为“神”依附于“形”,奠定了其借“形”写“神”的传神论基调。沈
学位
中唐顾况以连章七绝的形式创作宫词,所作不过五首。随后王建创作连章七绝宫词一百首,引发了后世以连章七绝的形式创作宫词的热潮,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宫词创作现象,王建遂为“宫词之祖”。自唐至清,宫词作者代不乏人,宫词作品蔚为大观。宫词作为中国诗歌艺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以其对中国古代宫廷生活较为全面的反映,既能与史互证,又能补史之阙,成为研究者了解和保存古代宫廷文化的重要窗口。本文立足于宫词研究者较少涉猎
学位
杨维桢是元代最有特色和影响力的诗人。他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后人关注较多。他的乐府诗往往有序,现存205篇,却很少有人探讨。本文对杨维桢的乐府诗序作专门研究。各章节内容概括如下:绪论部分主要界定研究对象,梳理相关研究现状,阐述研究的意义和路径。第一章从文献学视角考察杨维桢乐府诗序的各种版本,并进行仔细比勘,举例分析杨维桢乐府诗序异文异字现象。这些诗序大部分为自作,也有一些是后来门人补写。其中部分文字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