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低下、骨结构失常、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病。随着人口结构的快速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近年来急剧升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约有2亿多骨质疏松患者,其中亚洲地区为骨质疏松高发地区。若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预计2050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发生在亚洲,而其中绝大部分将发生在我国。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其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是男性的三倍余。年龄和性激素缺少被广泛的认为是骨质疏松发生的主要决定因子。另外,营养,体育锻炼,以及其他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也被认为在维持骨质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论文试图通过流行病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骨质健康相关危险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为更好的预防和治疗女性骨质疏松奠定理论依据:1)绝经前后女性身体组成成分的变化,即瘦软组织(lean mass,LM),脂肪组织(fat mass,FM)以及脂肪分布类型(fat distribution),对骨密度的影响;2)对比三个不同种族(白人,黑人以及中国人种)之间脂肪含量以及脂肪分布的不同对于骨密度的影响;3)探讨一定身体组成参数条件下,睡眠时间对骨密度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瘦软组织质量与绝经前后女性全身及各部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均呈显著正相关,瘦软组织中的主要成分肌肉通过收缩对附着部位的骨质产生机械性刺激,从而正向作用于女性BMD,维持骨质健康。2.脂肪组织质量与绝经后女性的全身及各部位BMD呈显著正相关,而这种相关性在绝经前女性中并不显著。绝经后体重增加,脂肪总含量增加,脂肪组织可以通过机械的承重作用,以及增加脂肪来源的雌激素作用于骨骼,对于减少骨量的丢失,起到保护作用。3.绝经后脂肪的分布发生改变,相对于绝经前,男性型脂肪比女性型脂肪的比例增加。该中心性脂肪分布指标与绝经前女性BMD无明显相关性,但是与绝经后女性全身以及重要部位BMD呈显著负相关。中心性脂肪分泌的脂源性因子以及相关的炎症因子的分泌增加,均可能影响骨质的代谢进程,对维持骨量产生负向作用。4.对三个种族人群(白人,黑人,中国人)进行对比研究显示,体脂肪百分比以及躯干脂肪百分比均与骨密度呈负相关,随着体脂肪以及躯干脂肪百分比的增加,白人和黑人比中国人更容易引起骨密度的降低,并且这种显著的交互作用在躯干脂肪百分比建立的模型中较体脂肪百分比建立的模型,影响更多的骨密度测量部位。5.睡眠时间的长短与女性骨密度密切相关,尤其是在中老年女性中。在一定身体组成参数下,睡眠时间与骨密度正相关,随着睡眠时间的降低,骨密度随之降低。相对于8小时/晚睡眠时间的中老年女性,小于6小时/晚睡眠时间的中老年女性骨密度明显降低。睡眠持续时间是一个可以改变的生活方式,增加睡眠时间对于维持中老年女性骨质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骨质健康不仅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固定的因素有关,同时也与一些可以改变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女性的生命周期中,增加体育锻炼,增加肌肉的含量和质量,有助于增加全身及各部位的BMD;在围绝经期,通过营养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干预,控制中心性脂肪的聚集,从而减少中心性脂肪来源的对骨量维持不利的脂源性因子的释放;在睡眠方面,强调增加睡眠时间,尤其是对骨质疏松易感的中老年女性,应强调增加睡眠时间至每晚至少大于等于6小时。本论文对阐明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在女性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制定骨质疏松症的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