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T2 mapping成像技术定量测量颈椎间盘T2值,分析颈痛患者颈椎间盘T2值与性别、年龄、位置以及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的关系,探讨T2 mapping成像在评价颈痛患者颈椎间盘退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16年7月~2016年12月因颈痛症状来我院行MRI检查的46例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28~75岁,平均50.87±11.93岁。采用GE Discovery MR750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行矢状位T2 mapping扫描。TR 1000ms,TE 7.5,15,22.5,30,37.6,45.1,52.6,60.1ms,扫描时间3min30s。通过后处理软件划定髓核、前纤维环及后纤维环三个兴趣区,测定C2/3~C6/7椎间盘不同节段、不同兴趣区的T2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颈椎间盘各兴趣区及各节段T2值的性别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颈椎间盘各兴趣区及各节段T2值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方差分析(ANOVA)分析颈椎间盘各节段之间及各兴趣区之间T2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颈椎间盘T2值与NPQ量表总百分比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颈椎间盘T2值与NPQ各条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男性颈椎间盘各兴趣区T2值均高于女性,其中髓核区、前纤维环区以及全间盘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颈椎间盘各节段髓核T2值均高于女性,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颈椎间盘前纤维环区不同节段T2值的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01。整体上,颈椎间盘前纤维环区T2值随间盘节段的降低呈增大趋势。其中C2/3与C5/6,C2/3与C6/7,C3/4与C5/6,C3/4与C6/7,C4/5与C6/7间盘前纤维环区T2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颈椎间盘髓核区及后纤维环区T2值随间盘节段的降低呈增大趋势,但不同节段的T2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椎间盘髓核区T2值高于前、后纤维环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间盘髓核T2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485,P<0.01),前、后纤维环区T2值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P>0.05)。颈椎间盘髓核区T2值与量表评分总百分比呈负相关(r=-0.388,P<0.01),并分别与量表第一、二、三、四、七项呈负相关(P<0.05)。颈椎间盘前、后纤维环区T2值与量表评分总百分比无相关性(P>0.05)。NPQ量表评分总百分比分别与C4/5、C5/6、C6/7椎间盘髓核区的T2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T2 mapping成像是一种定量评价颈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像学方法,可无创性定量评价颈痛患者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的颈痛程度,并可对颈椎间盘早期退变以及继发性损伤作出前瞻性评价,对颈痛患者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