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病例,依据《证素辨证学》对两种疾病临床症状进行相关证素提取并统计两者临床常用中药频数,分析两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及各自用药特点,为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和借鉴。材料与方法:1.通过对CNKI数据库(2001年-2014年)中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文献进行调研,以《证素辨证学》中与本研究相关证素中所包括的症状作为最初蓝本,结合《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中医诊断学》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常见症状,提炼症状要点,最终制成“证素症状临床调查表”。2.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4年01月-2015年10月期间明确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148例患者,收集一般资料、证素相关四诊信息、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临床中药名称等。3.将原始资料数据量化处理后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医学统计学分析。总结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证素异同,探求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医证素方面的分布规律;提取两者临床高频药物,总结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用药规律。结果:1.中医证素结果:(1)冠心病77例病人,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出现24种证素,频数≥10的证素由高到低为心,瘀,痰,气滞,湿,阴虚,阳虚,肺,气虚,热,血虚,肝,胸膈,脾,肾,阳亢。(2)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71例病人,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出现24种证素,频数≥10的证素由高到低为经络,痰,湿,阴虚,肝,瘀,气虚,动风,血虚,心,热,阳虚,阳亢。(3)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相同证素为心、肝、脾、肺、肾、气滞、血瘀、痰、湿、热、阳亢、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经卡方检验发现:心、肝、肺、气滞、血瘀、阳虚在冠心病和脑梗塞的分布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心、肺、气滞、血瘀、阳虚的分布冠心病>脑梗塞(P<0.05),肝的分布脑梗塞>冠心病(P<0.05)。冠心病不同于脑梗塞的证素为胸膈;脑梗塞不同于冠心病的证素为经络、风证。2.临床中药结果:(1)冠心病77例病人,共出现91味中药,高频中药为黄芪、丹参、茯苓、川芎、红花、甘草、半夏、党参、白芍、白术、郁金、赤芍、枳壳、当归、桂枝、柴胡、瓜蒌、酸枣仁、薤白、枳实。药性为温(41.76%)、寒(32.97%)、平(20.88%);药味为苦(32.00%)、甘(30.00%)、辛(26.00%):主要归经为脾(18.03%)、肝(17.62%)、肺(14.75%)、心(14.75%)、胃(14.34%)。(2)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71例病人,共出现141味中药,高频中药为白术、天麻、半夏、丹参、川芎、当归、茯苓、石菖蒲、甘草、陈皮、黄芪、黄芩、牛膝、钩藤、生地、白芍、赤芍、地龙、生大黄、桃仁。药性为寒(35.25%)、温(34.53%)、平(23.74%);药味为苦(29.69%)、辛(28.82%)、甘(27.51%);主要归经为肝(20.93%)、脾(15.99%)、胃(14.24%)、肺(13.66%)、心(13.37%)。(3)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相同高频中药为黄芪、丹参、茯苓、川芎、红花、甘草、半夏、党参、白芍、白术、郁金、赤芍、枳壳、当归、桂枝、柴胡、瓜萎、酸枣仁、枳实、桃仁、陈皮、生地、黄芩、牛膝、麦冬、桔梗、生姜、远志、天麻、石菖蒲、钩藤、地龙、玄参、胆南星、鬼箭羽、干姜、元胡、生大黄、鸡血藤、三七、生龙骨、葛根、生牡蛎、厚朴、夜交藤、桑寄生、苦杏仁、苍术、杜仲、太子参、丹皮、泽泻、益母草、五味子、砂仁、木香等56种中药。其中黄芪、茯苓、红花、党参、白芍、郁金、枳壳、桂枝、柴胡、酸枣仁、枳实、桔梗、鬼箭羽、干姜、元胡在冠心病中应用多于脑梗塞;天麻、石菖蒲、钩藤、地龙、玄参、胆南星在脑梗塞中应用多于冠心病。其次,临床中冠心病常用薤白、檀香、天花粉;脑梗塞常用全蝎、僵蚕、水蛭等虫类药物。药物性味归经在统计学上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通过提取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证素,规范后出现24种病位、病性证素。两者相同证素为心、肝、脾、肺、肾、气滞、血瘀、痰、湿、热、阳亢、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经卡方检验发现:心、肝、肺、气滞、血瘀、阳虚在冠心病和脑梗塞的分布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冠心病不同于脑梗塞的证素为胸膈;脑梗塞不同于冠心病的证素为经络、风证。2.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中,所用中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经是脾肝肺心胃经,肾、大肠经次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相同高频药物为黄芪、丹参、茯苓、川芎、红花、甘草、半夏、党参、白芍、白术等;冠心病治疗中应用较多的还有薤白、檀香、天花粉等,脑梗塞治疗中应用较多的还有全蝎、僵蚕、水蛭等虫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