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粉虱和蚜虫是Bt棉的重要刺吸式害虫,给棉花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尽管采取了大量利用天敌进行棉田刺吸式害虫生物防治的措施,但行之有效的少之又少。目前,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和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在棉田的刺吸式害虫的防治领域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对棉蚜和粉虱有较好的防效。释放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是天敌应用的主要关键因素。通过开放式天敌饲养系统(载体植物系统,banker plantsystem)能够持续大量的扩繁天敌昆虫。这个系统可包括多种寄主植物。天敌昆虫对载体植物的适应性是天敌昆虫大量扩繁和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本项研究中,以中国黄麻和大豆为载体植物(用来作为丽蚜小蜂和中华草蛉的庇护所)来扩繁丽蚜小蜂和中华草蛉,并且评价了2010年至2011年廊坊中试基地棉田(39°53'N,116°70'E)田间罩笼的生物防治效果。以载体植物和田间罩笼的烟粉虱若虫、丽蚜小蜂的幼虫、成虫的种群动态(次/周)作为评价指标,评价丽蚜小蜂的防控效果;以载体植物和田间罩笼的烟粉虱若虫、棉蚜、中华草蛉(卵、幼虫、蛹及成虫)种群动态(次/周)作为评价指标,评价中华草蛉的防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丽蚜小蜂和烟粉虱的种群动态呈正相关,即在载体植物上的丽蚜小蜂的种群数量随着烟粉虱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最终烟粉虱的种群数量呈显著性下降(P <0.05),相反,在对照中,烟粉虱的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含有载体植物的处理的种群数量(P <0.05)。此外,在含有载体植物的处理的烟粉虱寄生率明显高于对照(P <0.05)。对于中华草蛉的防控效果研究表明在载体植物上的处理上的中华草蛉(卵、幼虫、蛹及成虫)的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对照处理(2011数据)(P <0.05),而在2010年,与对照相比,含有载体植物的处理中华草蛉的幼虫和蛹的数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然而,在含有载体植物的处理的中华草蛉成虫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对照(P <0.05)。此外,在2010年至2011年期间,在以大豆为载体植物的处理中烟粉虱的种群数量较低,同时棉蚜的种群数量也是有同样的趋势。中华草蛉是中国的一种多食性天敌昆虫,能够有效防治多种作物上的多种害虫。本项研究详细分析了不同食物营养源的条件下的室内幼虫及蛹的发育、存活率、成虫历期等生物学参数。不同食物营养源包括大豆蚜(Aphis glycines)、棉蚜(A. gossypi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豇豆蚜(Aphis craccivora)及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食物源都没有影响其卵的数量及幼虫和蛹的存活。与其它营养源比较,以米蛾卵、桃蚜、大豆蚜为营养源的处理组中,中华草蛉幼虫期及蛹期明显缩短,成虫历期、繁殖力及存活率都有显著增加或提高。相反,以豇豆蚜为营养源的处理组中,中华草蛉幼虫期及蛹期明显延长,成虫寿命变短,繁殖力下降。飞行能力是天敌昆虫应用中的重要因子,对大规模饲养和田间释放天敌有较大影响。昆虫飞行中能量的消耗是影响昆虫飞行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昆虫的飞行可引起其某些适合性的下降。在本项研究中,利用昆虫飞行磨研究了中华草蛉飞行时间对其雌虫的两个重要的生活史参数——寿命和产卵的影响。此外,本研究也评估了中华草蛉在不同的飞行时间下的母本传代效应(即飞行时间对子代的存活率和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草蛉的寿命和繁殖能力与飞行时间(1小时、2小时及3小时)呈负相关,同时也发现飞行超过1小时的雌虫,其F1代的1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而其它的生物学参数没有明显变化。幼虫恢复能力表明母本的飞行时间对F1代的发育和存活率没有影响。本项研究为中华草蛉的室内及田间规模化饲养及扩繁奠定理论基础,也为作物害虫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