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苯甘氨酸是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虽不参与蛋白质合成,但它是合成普那霉素、维吉霉素等抗生素的重要前体,也是艾滋病病毒蛋白酶抑制剂和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合成前体。工业上主要采用化学合成法合成苯甘氨酸消旋体,再手性拆分生产D或L-苯甘氨酸,此生产方法成本较高,污染严重。目前,许多化工合成的化合物已可通过生物合成法生产,生物合成法具有原料廉价易得、环境友好、产物纯度较高等优点。本论文研究以搭建L-苯甘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为主要目的,同时探讨了L-苯甘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影响因素,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L-苯甘氨酸生物合成工艺的开发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筛选获得扁桃酸氧化酶和以L-苯丙氨酸为氨基供体的L-苯甘氨酸转氨酶,形成盒式循环合成途径根据现有-羟基酸氧化酶家族主要成员乙醇酸氧化酶、扁桃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b2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特点,总结获得扁桃酸氧化酶可能具有的结构特征,通过基于结构的蛋白筛选(序列比对、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过程得到可能具有扁桃酸氧化酶活力的蛋白Hmo,有效减少工作量;通过原核表达和功能验证,成功获得了扁桃酸氧化酶Hmo。Hmo存在于细胞质中,并且以氧气为最终电子受体,能够高效催化扁桃酸产生苯乙酮酸。相比东方拟无支酸菌(Amycolatopsis orientalis)来源的HmoAO,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来源的HmoSC具有更高的底物亲和力、催化效率和热稳定性。通过分析Hmo所在基因簇,发现了可能具有L-苯甘氨酸转氨酶活力的蛋白HpgT,并功能性表达和分离纯化来源于A. orientalis的HpgTAO,通过同源建模、分子对接和动力学分析证明HpgTAO以L-苯丙氨酸为氨基供体。HpgTAO将氨基转移到苯乙酮酸后产生一份子的L-苯甘氨酸和一份子的苯丙酮酸,苯丙酮酸作为扁桃酸合酶HmaS的底物,可再次参与到L-苯甘氨酸生物合成中,形成了以L-苯丙氨酸为前体的L-苯甘氨酸盒式循环生物合成途径,此途径对前体具有最高的利用率,是最为理想的L-苯甘氨酸合成途径。但是仅仅将此途径导入到野生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未发现有产物积累。L-苯丙氨酸作为氨基供体和苯丙酮酸供体,它的合成受到反馈抑制和反馈阻遏的严格调控,要实现L-苯甘氨酸的生物合成,须解除L-苯丙氨酸合成途径中的反馈调节。2、在系统代谢水平上构建L-苯丙氨酸基座菌株根据L-苯丙氨酸合成代谢途径的调控特点,从全局出发设计了L-苯丙氨酸基座菌株的系统代谢育种策略,成功构建了高效积累L-苯丙氨酸的菌株E. coli W14(pR15BABKG)。(1)通过温度开关精细控制合成途径中重要基因pheAfbr、aroG15、ydiB、aroK和tyrB的表达,使代谢合成途径更通畅,同时减小延滞期菌体负担,缩短延滞期。通过对六种AroG抗反馈抑制突变体的比较,筛选获得高效率热稳定性突变体AroG15。通过增强基因aroG15、ydiB和aroK的表达,弥补了高效率热稳定性突变体PheAfbr底物亲和力下降的弊端。首次采用了热稳定的高效率突变体组合,打通L-苯丙氨酸合成途径。通过替换tyrB编码区上游的TyrR Box,顺利解除tyrB所受的反馈阻遏。通过温敏启动子PL和PR控制目的基因表达,实现了一步变温开关L-苯丙氨酸合成,克服了延滞期较长和无法使用组成型启动子的问题,同时又不必添加化学诱导剂。(2)降低葡萄糖吸收速率,减少过流代谢。对大肠杆菌葡萄糖吸收系统(PTS系统)进行代谢改造,比较了基因ptsG、ptsI和crr缺失后菌株生长、葡萄糖消耗和乙酸生成的变化。E. coli W2(△crr)具有较低的葡萄糖吸收速率,较低的过流代谢,使比葡萄糖消耗量和比乙酸浓度最低,同时延滞期最短,生物量最高。(3)采用tyrA缺陷型菌株,减少分支酸分流,通过培养基中L-酪氨酸的浓度控制生物量,防止菌体过度生长。通过采用tyrA缺陷型菌株顺利克服菌体过量积累的现象,在发酵到25h左右,L-酪氨酸耗尽,菌体被强制转入平衡期,形成无生长的发酵菌体,有效提高转化率。通过crr—和tyrA—的联合运用,糖酸转化率由E. coli W3110(pR15ABK)的18.8%提升到E. coli W14(pR15ABK)的25%。(4)增强产物L-苯丙氨酸的胞外运输,降低胞内高L-苯丙氨酸浓度对细胞代谢的影响。通过温度开关控制yddG的表达,使yddG的表达量显著提升,L-苯丙氨酸的分泌速率显著增加,胞内浓度显著降低,胞内最终L-苯丙氨酸浓度由原始菌株的0.4g L-1降低到0.3g L-1。E. coli W14(pR15BABKG)糖酸转化率高达25.2%,是理论转化率的93%,仅有少量乙酸(1.06g L-1)生成,L-苯丙氨酸浓度达到47g L-1,是未优化发酵条件下的最高水平,此菌株为L-苯甘氨酸等芳香族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奠定基础。3、功能性表达L-苯甘氨酸合成基因簇,建立L-苯甘氨酸生物合成方法,将L-苯丙氨酸基座菌株改造为L-苯甘氨酸合成菌株实现了L-苯甘氨酸合成基因簇的温控表达,并整合L-苯甘氨酸合成基因簇到L-苯丙氨酸基座菌株中,首次实现了L-苯甘氨酸的生物合成。比较了L-苯丙氨酸转氨酶基因tyrB、aspC和ilvE缺失对L-苯甘氨酸积累的影响,基因tyrB缺失(E. coli B)可以有效实现L-苯甘氨酸的积累,但此时仍具有较高L-苯丙氨酸浓度。基因tyrB和aspC的缺失(E. coli BC)能够进一步提高L-苯甘氨酸的产率,并有效减少L-苯丙氨酸的合成。扁桃酸合酶活力较低是L-苯甘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主要限制性步骤,它的活力仅是Hmo的3.8%。通过高拷贝质粒增强hmaS的表达后,L-苯甘氨酸浓度显著增加,同时L-苯丙氨酸和苯丙酮酸产率降低。通过进一步增强hmo和hpgT的表达后,L-苯甘氨酸的产率提升为E. coli B(pBSOT)的211倍,达到48.7mg DCW-1(16mg L-1)。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L-苯甘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搭建及影响因素,形成了以L-苯丙氨酸为前体的L-苯甘氨酸盒式循环生物合成途径,此途径对前体具有最高的利用率,是最为理想的L-苯甘氨酸合成途径。之后,从系统水平上设计代谢改造策略,构建了L-苯丙氨酸基座菌株,此菌株在以L-苯丙氨酸为指标的发酵中达到了工业应用标准。最后,通过整合L-苯甘氨酸盒式循环生物合成途径到L-苯丙氨酸基座菌株中,首次实现了L-苯甘氨酸的生物合成,并探讨了L-苯丙氨酸转氨酶及扁桃酸合酶活力对L-苯甘氨酸生物合成的影响。本论文研究为L-苯甘氨酸的生物合成工艺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