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近十几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栖息地大面积丧失,直接导致我国大熊猫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对于大熊猫的保护迫在眉睫。栖息地质量评价是进行大熊猫种群保护工作的基础,本研究选择四川茂县宝顶沟自然保护区(东经102°56′-104°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近十几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栖息地大面积丧失,直接导致我国大熊猫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对于大熊猫的保护迫在眉睫。栖息地质量评价是进行大熊猫种群保护工作的基础,本研究选择四川茂县宝顶沟自然保护区(东经102°56′-104°10′,北纬31°25′-32°16′)作为研究区域。保护区位于岷山山脉南端,面积89883.6公顷,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种群交流和保护的关键区域。本研究基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在获取大熊猫痕迹点经纬度坐标的同时,结合遥感影像及DEM数据来获取环境变量,选取了坡度、坡向、海拔、可食竹分布、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类型、河流距离、道路距离和居民点距离作为环境因子。基于ARCGIS对各项环境因子进行预处理,并通过MAXENT模型对宝顶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进行质量评价与分析,为之后保护区合理布局以及野生大熊猫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ROC曲线可以看出,大熊猫栖息地评价模型预测精度较高。通过“刀切法”得出各因子贡献率,其中河流距离、可食竹分布和坡度是影响大熊猫栖息地分布的主要因子;土地利用、植被指数和坡向影响次之;而居民点距离对大熊猫分布影响是最低的。(2)宝顶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高适宜生境面积为310.382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4.53%;中适宜生境面积为162.473km~2,占18.08%;低适宜生境面积为114.615km~2,占12.75%;不适宜生境面积为311.366km~2,占34.64%。(3)大熊猫高适宜生境和中适宜生境主要集中在宝顶沟自然保护区中东部区域且分为两片独立的区域,西北部面积较大,东南部面积较小。高适宜生境和中适宜生境面积共472.855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2.60%。(4)被分割的两片高适宜区分布着岷山大熊猫A、B种群,由于人为干扰因素,阻碍了这两大种群之间的正常交流与迁徙。最后通过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来促进该地区大熊猫种群交流,从而维护大熊猫种群多样性。
其他文献
在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背景下,2017年4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相关研究随之展开。国家公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因此,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作用不仅是保护大熊猫,同时也是保护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及各种珍稀物种。将平武县作为本文研究区域,根据P-S-R模型理论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平武县2004年、2009年、2014年和2019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川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森林采伐活动,使得大面积暗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虽然在采伐后期陆续进行了人工造林,但是由于该地区造林主要采用植苗方式,选用的造林树种单一,形成了林分结构单一的同龄针叶纯林。正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下降、水源涵养能力减少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如何开展采伐迹地植被恢复及调控人工林林分结构与物种组成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科学问题,因此本研究主要围绕川西高海拔
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用于描述炮点、检波点的位置及炮检点间的关系,观测系统的布设情况直接决定着采集的地震数据质量。勘探工区覆盖范围可达上千平方公里,其中建筑物、水域和道路等均属于障碍物区域。部分工区障碍物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而障碍物区域无法布设炮点或检波点,需要进行观测系统变观处理。观测系统变观分为人工变观和自动变观两种。人工变观首先获取勘探工区的遥感图像,再人工勾画障碍物边缘轮廓,最后将炮检点移出障碍物
人机交互界面已经成为信息终端与人类之间沟通的桥梁,为用户提供综合的操作环境。其中应用菜单以一组层次化的列表方式提供用户可用的功能选项,用户通过搜索并选择菜单项完成人机交互操作。应用菜单作为人机交互界面重要的部件,其可用性将直接影响人机交互的使用体验,其合理而有效的设计对信息终端整体可用性的提高也极为重要。目前对菜单可用性的研究中,对于菜单布局的优化排序理论研究工作相对较少,菜单排序的优劣及最优菜单
随着矿产资源开采力度日益增长,在开采过程中对土壤结构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重金属浓度也会随之改变,当浓度达到或超过土壤阈值时,土壤结构及其周边环境就会遭受破坏,从而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为了更加有效地处理好矿区土壤中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主要工作即明确研究区域土壤的污染状况及特征、确定其污染源及污染方式,从而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本文通过对西昌市太和矿区表层土壤进行研究,分析了表层土壤中的铁
云南松林(Pinus yunnanensis)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树种,森林面积广阔,既是建筑用材林,也是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重要生态林,然而近年来遭受外来植物的严重入侵。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原产于中美洲国家,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从中缅边境传入我国,因其较强的适应能力、较快的扩散速度,现已对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严重威胁。研究本土植物群落的可入侵性,
水源涵养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功能之一,可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在水资源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安全方面极为重要。沱江流域位于四川盆地腹地,是四川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同时也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对维持整个四川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稳定至关重要。因此,定量描述沱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格局,探究未来情景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结果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水源涵养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大的有机碳库,也是其构建碳循环和碳库的决定性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藏作为我国最西部的地区,区域内气候条件多变、地理因素复杂,准确估算西藏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和碳储量并对其空间分布进行探究,不仅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组成提供理论依据,还有助于预测森林生态系统中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对西藏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变化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历年来西藏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变化的趋
随着全球变化的影响,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成为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城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对城镇的发展影响越来越严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人类开发利用国土空间的速度,使国土空间的景观格局发生变化,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在生态文明的建设历程中,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完善规划体系,优化和保护空间格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文中详
“5·12”地震对汶川县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加之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土地粗放利用,经济发展模式缺乏生态环保理念,给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带来严重威胁,致使人地矛盾问题更加突出。研究区是我国水源涵养区和生态服务功能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区域内山高坡陡谷深,岩体松散破碎,地震所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将长期存在,导致生态恢复成果保存难度大,生态环境状况需要长期追踪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