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文学在人物描写方面倾向于运用模糊语,以使读者依据自己的想象产生不同的美感。《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众多人物的刻画都借助了模糊语;模糊语成为读者理解,并使读者对人物形象产生美感的一种媒介,是一种对人物解读的一种依据。模糊语在译本中的再现也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描述模糊语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为理论框架,选取霍克斯译本为研究对象,对《红楼梦》中人物描述模糊语的翻译进行了比较细致、系统的研究。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强调用感性的方法去全方位理解和感受语言之美,紧紧抓住语言审美这一翻译审美基点,从语音、词、文字结构、句、段、篇章和超语言层级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美进行了对比分析。因此从美学角度该翻译理论对于探究文学作品的质量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从英汉语言的美感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对红楼梦霍克斯译本前十章中的人物描述模糊语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人物描述模糊语在霍译本中的再现程度,分析了霍克斯所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以及这些翻译策略的翻译效果。研究表明,霍克斯最大可能地对原文的人物描述模糊语进行了再现,重现率为86%,未重现率占14%。受到中西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一些原文的美感具有不可译性。霍克斯基于对于原文本的整体理解,大胆地舍去了原文中的某些描述,并添加了额外信息作为补偿,这种翻译处理使霍译本更易于让译入语读者接受,从而让译入语读者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和人物在原文中的风貌。霍克斯译本较其他译本,更受到译入语读者欢迎。本研究希望能够对中国文学推介和其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述模糊语翻译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