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变化已成为全球尺度上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进而改变了很多自然生态过程,使植被碳储量发生显著变化。因此,精确估计区域尺度范围内土地覆被变化与植被碳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更好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制。固安县近20a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显著。本文利用1989、1996、2003、2009年四个时期的TM遥感影像,借助RS、GIS技术,对固安县1989~2009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植被碳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分布规模上看,耕地面积20a间始终处于首位,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林地。从变化趋势上看,耕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整个时段内减少了361.92hm2,大多转化为林地和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在20a内增加了1025.88hm2,表明固安县植树造林工作实施成果丰硕;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在较大程度上补给了耕地和林地;草地面积变化幅度较大,到2009年变化为0,变化率达-100%;水域面积的减少与建设占用以及降雨量减少关系较大。(2)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态势显著,20a内增加了2951.23hm2,主要由占用耕地而来,人地矛盾日渐凸显。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在2003~2009年异常显著,各土地类型的变幅远超过另外两个时段,主要受首都经济圈的辐射影响,促使固安县经济、房地产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活动急剧。(3)20a间,植被总体碳储量从1989年的119.34×103t增长到2009年的122×103t,增加了2.66×103t,对于研究区植被而言为“碳汇”。耕地和林地碳储量都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但二者结果不尽相同:较1989年,林地碳储量明显增加,而耕地碳储量则减少。此外,草地碳储量持续减少。研究区植被平均碳密度1989、1996、2003和2009年分别为2.26kg m-2、2.25kg m-2、2.26kg m-2、2.28kg m-2,总体呈现较为平稳的态势。(4)由于耕地、林地、草地和其他土地的相互转化,导致20a间固安县耕地和草地植被碳储量分别净损失0.75×103t、43.36t,林地植被碳储量净增加3.45×103t。建设占用大规模的耕地,是导致耕地植被碳储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林地面积的增加和较高的NPP对固安县植被碳储量贡献显著。总体上,固安县土地覆被类型的转化同区域植被碳储量的变化紧密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