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体现着人们对精确性的追求。货币计量、复式记帐、会计恒等式、存货盘点等许多精确方法在会计中的成功应用,日益形成了人们对精确性和精确方法的迷信。但事实上,会计系统的精确性是表面化的,甚至只是数字意义上的,其后存在着大量模糊判断和估计。模糊性是会计系统的重要特征。模糊学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已广泛应用于复杂系统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文献应用模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系统深入地探讨会计,同时,由于尚未认识到会计系统中存在着模糊性,以致于在会计规范中违背经济事项本身的内在规律,一味地追求精确性,从而导致即使严格地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对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也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会计信息失真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大量文献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但是,尚未对由模糊性所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应用模糊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剖析会计系统中存在的模糊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代理理论和系统论透视模糊性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进而提出对模糊性所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以期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所裨益。 全文包括四章,各章基本研究思路和内容如下: 第一章首先阐述了模糊性的内涵,进而辨析了模糊性与随机性、近似性及含混性的区别,然后依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将其分为三类:内在模糊性、主观模糊性和信息模糊性。内在模糊性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的中介过渡性而引起类属的不确定性;主观模糊性是指由于认识主体在性格、职业、年龄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对事物类属划分上的不确定性;信息模糊性是指在复杂系统中因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产生的模糊性。本章最后在分析比较模糊方法和精确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对于模糊性强的事物应采用模糊方法来研究,精确方法则适合于研究清晰事物;如果忽视事物模糊性的本质属性,而以精确方法处理模糊事物,只会歪曲事物的本来面目。 第二章剖析了会计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模糊性。由于会计信息系统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环境处于不断的变革中,为了与环境相适应,会计信息系统的假设、目标、对象和程序也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系统呈现出动态性。同时,即使在同一历史环境下,不同主体的会计信息系统因其组织形式、经营活动、经营风格等方面不同而在假设、目标、对象等方面产生差异,尤其在会计目标上表现出不同,从而使会计信息系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会计系统的动态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共同形成会计模糊性。此外,会计系统中的大量原则、方法和程序是以模糊语言表述的,如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权责发生制原则、充分披露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等。这些模糊性语言表面上看来是不严密、不准确的。其实,这些模糊语言恰好是对会计模糊性本质特征的恰当反映。 第三章首先探讨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衡量标准,指出应以结果理性作为衡量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最终标准,而以程序理性作为辅助标准,相应地,将会计信息失真则界定为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动。然后,从模糊性角度透视会计信息失真,认为会计内在模糊性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尤其规范性失真的重要原因;会计主观模糊性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因会计人员的判断失误而导致的技术性失真与因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而引起的会计操纵行为;会计信息经过不断的分类和汇总,不但将内在模糊性和主观模糊性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进一步放大,而且产生新的模糊性即“信息模糊性”,并导致新的会计信息失真。 第四章主要探讨模糊性所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认为主要的治理措施包括:①重视模糊概念在会计中的恰当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模糊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遵循“实质享于形式”的原则,恰当地采用模糊规定,而不应一味地追求表面上的“精确性”;②重视充分披露原则。充分披露不但可以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会计处理的允当性作出辨别f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对其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且,对企业的会计操纵行为还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③开展经营业绩的模糊综合评价。经营业绩具有模糊性,对经营业绩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意味着需要从多个角度科学合理地对其作出评价,而避兔简单地以会计数字来评价经营业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经理人员操纵会计数字尤其是会计利润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