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地质、地震、测井、测试及开发资料,研究了缝洞单元的储集空间性质、空间配置关系和地下流体特征,建立了能够合理解释典型缝洞单元已有开发动态的油水关系概念模型,提出了油井出水的开发技术对策。论文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创新性成果和认识: 1.缝洞单元的构成要素包括溶洞和裂缝两大部分。概念模型可以描述为由天然裂缝和酸压裂缝沟通的形成于同期次的不同水系或不同期次的一个或多个大型管道状洞穴系统。 2.根据出水后油水产量变化可以将出水特征分为缓慢出水型、快速出水型和间隙出水型。缓慢出水型出水后油井含水上升缓慢,有比较长的油水同产期;快速出水型出水后很短时间内含水达到90%以上;间隙出水型见水油井在一段油水同产后可以出现含水量缓慢降低,直至变为产纯油而不出水。 3.多井缝洞单元各井的出水并不遵循统一边底部水体逐渐向上侵入的过程,缝洞单元中可以存在多个水体或由统一水体沿多个管道向上侵入,表现出点状或局部水侵的特征。论证认为在油藏水体不大、能量较弱的条件下,被水体分隔的油气驱动水体产出是油井出水的主要机理。在油藏边底部存在较大水体的条件下,水体可能通过纵深断裂或纵深溶洞侵入油藏。油体向水体侵入时为活塞状推进,为直接证明隔油式油驱水增加了难度。 4.单井注水替油开发效果分析认为缝洞单元不产水、剩余储量较高、井孔位处缝洞单元高部位、井孔深度之下留有足够空间保证注入水引起的缝洞单元油水界面上升后达不到井孔位置,注水效果好。注水后出水或注水前出水的缝洞单元单井因为油水界面已经达到井孔,注水替油基本无效。 5.在开发能量下降后,多井缝洞单元的底部注水可以起到对上方油井注水替油增加能量的效果;底部的注水同样可以提高缝洞单元的油水界面,加快上方油井或油水同产井的含水。多井缝洞单元的底部注水也可能给已经见水的油井从原水侵的相反方向增加能量,起到增加油体压力,减少含水、压制水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