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居适宜性的海拔高度分级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eo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海拔高差跨度很大,是研究人居适宜性海拔高度分级的理想区域。一些研究表明,海拔高度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旅行过程中,许多人或多或少都会感觉到海拔对人的生理的影响——“高山或者高原反应”。在地表环境的评估中,海拔高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指标。然而,对于人居适宜性的海拔分级以及分级评价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分县行政区划地图、全国DEM数据和通过网络调查得来的人类对海拔高度的“敏感性”数据,对我国人居适宜性进行了海拔高度分级研究,并选取典型省份(四川省)进行了验证,取得了以下成果。1.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有较好依据支撑的人居适宜性海拔高度分级方案:Ⅰ级:海拔0-800m,很适宜;Ⅱ级:海拔800-1800m,适宜;Ⅲ级:海拔1800-2800m,有所不适;Ⅳ级:海拔2800-3600m,对于一般人不适宜;Ⅴ级:海拔3600m以上,对于大多数人不适宜。2.对我国海拔高度适宜性进行了分级评价:Ⅰ级:面积346.18×104km2,人口1094.22×106人。总人口的81.92%居住在占全国36.5%的土地面积上。主要包括我国的东部平原、丘陵,以及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区;Ⅱ级:面积279x104km2,人口167.94×106人。总人口的12.57%居住在占全国29.42%的土地面积上。主要包括我国第二阶梯上的绝大部分;Ⅲ级:面积66.66x104km2,人口62.8×106人。总人口的4.7%居住在占全国7%的土地面积上,主要集中在我国第二阶梯西部边缘、云南省北部、第一阶梯上的河谷地带等地区;Ⅳ级:面积42.39×104km2,人口5.28×106人。总人口的0.4%居住在占全国4.47%的土地面积上,主要集中在我国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V级:面积214.2×104kmm2,人口5.52×106人。总人口的0.41%居住在占全国22.58%的土地面积上,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逐步扩大,存在着由平原向高原、由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拓展的可能。对人居适宜性海拔高度分级及其评价研究,可为今后的区域规划以及社会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今后人们旅游活动的安排提供决策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居住环境。人居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强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的动态研究,不仅能科学分析人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2011年1~12月辐射收支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2009年8~10月能量收支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肖塘地区地表辐射和能量收支的特征,重点分析了典型天气型收支的
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旅游业超越汽车与石油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进入二十一世纪,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产
岩溶水通过水-岩-气作用溶解碳酸盐岩,以溶解无机碳(DIC)的形式固定大气中的CO2,构成了岩溶作用的碳汇效应。但由于岩溶地下水出露地表后,碳酸钙又以钙华、泉华或石笋等形式
可达性性是人文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交通运输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了可达性分为有权重可达性与无权重可达性,运用空间句法、等时圈测度无权重可达性。并
本研究主要探讨柑橘主要的生育时期—萌芽期、开花期、成熟期、休眠期的光谱特征,采用两种分析方法,一是通过多元统计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野外采集的冠层光谱数据或由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