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骨肉瘤(Osteosarcoma, OS)一直是危害人类健康,特别是青少年致残、甚至致命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骨肉瘤预后的评估及治疗一直是一个医学难题,广大医学工作者在近二、三十年来一直在为了解决这个医学难题做着不懈的努力,特别近十多年以来,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在分子的水平上对OS 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很多研究证实,OS 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某些癌基因的激活及抑癌基因的失活密切相关,其中Rb 基因异常或缺失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证实,并且在将野生型Rb 基因导入骨肉瘤细胞中的基因治疗中也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同时也发现单独导入Rb 基因可出现抑制不够彻底,一部分恢复Rb 基因表达的骨肉瘤细胞仍能存活,经历较长的潜伏期后仍可在裸鼠体内形成具有Rb 基因表达的异种移植肿瘤[1]的肿瘤抑制耐受现象(TSR)[2],其家族成员Rb2/p130 基因克隆成功,并对其逐步的深入研究,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有关研究表明,Rb 基因及其家族成员Rb2/p130 基因均属于典型的抑癌基因,它们在OS 中的异常改变,如出现基因突变、缺失或有纯合子缺失等是频发现象[3,4],然而它们在OS 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相互关系如何?国内外相关报导较少,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Rb、Rb2/p130 基因在OS 中的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它们在OS 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可能作用。并且有可能为骨肉瘤的一种新的基因治疗即同时导入Rb 基因及其家族成员Rb2/p130 基因的治疗方法,从而降低因单独导入Rb 基因而出现的TSR 现象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医院为基地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2001~2004 年间38 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OS 的病例为疾病组1;同期18 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骨软骨瘤的病例为疾病组2;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2002 年11 月至2004 年11 月间的30 例非肿瘤患者患旁正常骨组织为对照组;标本给予常规石蜡包埋(HE 染色再次确诊),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