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的提出引发了热烈的关注与讨论,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等提出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设想,强调整体意识,在时间上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界限,在内容上打通“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的割裂。1987年陈思和出版了《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同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和王超冰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书。作为“文革”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过程中具有转型意义的代表作和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的反思期中出现的一部引入了“现代性”的文学史撰写观念的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问世后成为众多高校的现代文学史教材。该书1987年出版以后又在1991年和1996年进行了封面的修改,在1998年进行了内容的补正和较大幅度的修订,同时由于王超冰没有参与修订,1998年的版本中作者写了钱理群、温儒敏和吴福辉三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2005年该书被列为“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2011年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6年《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又进行了较多修改,在保留原有体例框架上吸收了学界的新成果以及作者的研究心得。该书从初版至今已经近三十年,经过五十多次印刷,在高校的使用覆盖率和学界引用率在文学史类的书籍中属于较高水平,关于版本的差异以及修改所体现出的对作家和作品的不同处理以及对他们的评价的变化对于研究80年代至今文学史写作者有一定意义。本文通过对比1987版、1998版和2016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具体内容、遣词造句、目录编排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变化较大的相关章节为顺序进行论述,联系到这些作家和作品从80年代至今的接受史情况,最后对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从文学标准、文学史观、研究心态和教育体制的演变四个方面总结归纳原因,并对现当代文学中版本研究的现状进行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