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通过对1998到2013年文献中运用脐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脐疗治疗IBS-D的用药规律。②通过观察脐疗对IBS-D大鼠神阙穴区及结肠内源性大麻素受体CB1、CB2受体的影响,探讨脐疗效应与穴位、靶器官内源性大麻素受体之间的关系,阐释脐疗治疗IBS-D的效应机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检索源,检索1998到2013年间发表的运用脐疗治疗IBS-D的相关期刊文章,并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初步总结出脐疗治疗IBS-D的用药规律。实验研究方法:①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每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均建立IBS-D模型。造模后,正常组与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仅做与其余各组同步的抓取固定;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分别采用隔药灸脐法、艾条灸脐法进行治疗。治疗开始10天后各组进行评估及检测。②观察大鼠症状,包括精神状态、皮毛光泽、腹壁撤退反射、粪便含水量评估等,并比较各组差异。③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神阙穴和结肠组织大麻素CB1、CB2的表达,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文献研究结果:①脐疗治疗IBS-D用药频次排在前十位的药物有:丁香、生姜、肉桂、吴茱萸、白芍、五倍子、白术、艾叶、甘草、防风;②温热类药物使用频次和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寒凉类药物和平性药物;③辛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占有绝对优势;④脐疗药物较多运用归脾经、肝经、胃经的药物,而较少直接运用归大肠经和小肠经的药物。动物实验结果:①在症状改善方面,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均优于模型组,隔药灸脐组优于艾条灸脐组。②在神阙穴及结肠大麻素受体CB1、CB2受体表达方面: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均高于模型组,隔药灸脐组高于艾条灸脐组。结论:脐疗治疗IBS-D的用药规律为:①药性方面:温热类药物频次最高。②药味方面:辛味、苦味、甘味药物出现频次较高,尤其为辛味。③药物归经方面:归脾经、肝经和胃经的药物出现频次最高。隔药灸脐法与艾条灸脐法均能改善IBS-D症状,增加大鼠穴区及结肠大麻素CB1、CB2受体表达,但隔药灸脐法优势更为明显。大麻素受体参与脐疗治疗IBS-D效应,肥大细胞是脐疗生物学信息放大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