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药灸脐治疗IBS-D的用药规律与基于大麻素系统调控的机制研究

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la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通过对1998到2013年文献中运用脐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脐疗治疗IBS-D的用药规律。②通过观察脐疗对IBS-D大鼠神阙穴区及结肠内源性大麻素受体CB1、CB2受体的影响,探讨脐疗效应与穴位、靶器官内源性大麻素受体之间的关系,阐释脐疗治疗IBS-D的效应机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检索源,检索1998到2013年间发表的运用脐疗治疗IBS-D的相关期刊文章,并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初步总结出脐疗治疗IBS-D的用药规律。实验研究方法:①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每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均建立IBS-D模型。造模后,正常组与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仅做与其余各组同步的抓取固定;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分别采用隔药灸脐法、艾条灸脐法进行治疗。治疗开始10天后各组进行评估及检测。②观察大鼠症状,包括精神状态、皮毛光泽、腹壁撤退反射、粪便含水量评估等,并比较各组差异。③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神阙穴和结肠组织大麻素CB1、CB2的表达,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文献研究结果:①脐疗治疗IBS-D用药频次排在前十位的药物有:丁香、生姜、肉桂、吴茱萸、白芍、五倍子、白术、艾叶、甘草、防风;②温热类药物使用频次和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寒凉类药物和平性药物;③辛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占有绝对优势;④脐疗药物较多运用归脾经、肝经、胃经的药物,而较少直接运用归大肠经和小肠经的药物。动物实验结果:①在症状改善方面,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均优于模型组,隔药灸脐组优于艾条灸脐组。②在神阙穴及结肠大麻素受体CB1、CB2受体表达方面: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均高于模型组,隔药灸脐组高于艾条灸脐组。结论:脐疗治疗IBS-D的用药规律为:①药性方面:温热类药物频次最高。②药味方面:辛味、苦味、甘味药物出现频次较高,尤其为辛味。③药物归经方面:归脾经、肝经和胃经的药物出现频次最高。隔药灸脐法与艾条灸脐法均能改善IBS-D症状,增加大鼠穴区及结肠大麻素CB1、CB2受体表达,但隔药灸脐法优势更为明显。大麻素受体参与脐疗治疗IBS-D效应,肥大细胞是脐疗生物学信息放大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速效救心丸对老年高血压病(1级)伴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治疗作用,以期为老年高血压病(1级)伴抑郁症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并进一步研究速效救心丸的延伸应用。方法:根据纳入和
目的研究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olvovagina candidiasis, RVVC)患者阴道局部免疫功能,从阴道粘膜免疫、阴道高致敏状态及阴道局部Th1/Th2平衡等方面阐述RVV
目的:探讨中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采用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治疗代谢综合征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证。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糖脂清方对代谢综合征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证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因围产期胎儿脑部缺氧缺血(hypoxic-ischemic,HI)而导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围产期胎儿脑
介绍了知识流失及其类型的相关研究,基于不同的归因,从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过程、外部传播过程、战略收缩以及员工离职四个方面,对企业知识流失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对于
目的探讨家属联动干预对感染科患者浅静脉留管认知、依从性与拔管率的影响。方法将感染科浅静脉留管患者217例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10例和观察组107例。对照组实施品管圈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初治肺癌病人的舌质,舌苔,舌形及其辨证分型、病理分型的关系进行探讨,为今后中医舌诊在肺癌诊断,预测和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方法,经2名
目的:观察疏风止痛胶囊治疗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以明确其治疗特点及优势,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科研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符合偏头痛(寒凝血瘀
<正>以人为本属人文学范畴,在护理实践中则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1]。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既是规范人性化、优质化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