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颈椎后路单开门和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术中情况、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研究来评估两种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2011年因多节段(≥3段且≤4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40例,其中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20例(包括3段患者10例为A组,4段患者10例为B组),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20例(包括3段患者10例为C组,4段患者10例为D组),行临床回顾性研究。分别统计两组术式下3、4节段患者各自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椎管矢状径变化、术后并发症、轴性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等。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X2检验的统计学处理方法,对两种术式下3段和4段病例的临床数据分别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1.3段CSM患者行单开门组(A组)手术时间为(110±13)分钟少于双开门组(B组)手术时间(140±20)分钟,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段CSM患者行单开门组(C组)手术时间为(120±11)分钟少于双开门组(D组)手术时间(160±26)分钟,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其中A组为(150±55.2)ml小于C组失血量(260±15.5)ml,B组为(200±60.2)ml小于D组(330±27.5)ml, A组与C组,B组与D组组间术中失血量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输血例数分别为A组0例,B组2例,C组1例,D组2例,经X2检验,A组与C组,B组与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A、C两组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脑脊液侧漏、血肿等发生。但是B组有1例脑脊液侧漏,D组有1例脑脊液侧漏,1例血肿病例发生。但它们之间比较没用统计学差异(p>0.05)。4.术前椎管矢状径A组为(5.25±0.97)mm,双开门组为(5.31±1.13)m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矢状径A组为(9.12±1.37)mm,C组为(8.53±1.24)mm,两组术后椎管矢状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段CSM患者B组术前椎管矢状径为(5.34±1.17)mm,D组为(5.36±1.23)m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椎管矢状径B组为(9.85±1.49)mm,D组为(8.80±1.32)mm,两组术后椎管矢状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所有3节段CSM患者(A、C组)在术后2年复查时均没有发现颈椎反曲、“鹅颈”畸形、和“完全”关门现象。而4节段CSM患者B组发了“完全”关门现象2例,“鹅颈”畸形1例,颈椎反曲1例,D组则没有发现远期并发症,但两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有8例患者存在轴性症状,其中可3例,差1例,发生率40%;C组有3例有轴性症状,其中可2例,差1例,发生率30%。采用X2检验,发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5例患者存在轴性症状,其中可3例,差2例,发生率50%;D组有3例有轴性症状,其中可2例,差1例,发生率3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3段CSM患者单开门组(A组)术前JOA评分为8.3±0.5,术后2年JOA评分为14.5±1.3,改善率为(70.1±1.13)%。双开门组(C组)术前JOA评分为8.4±0.7,术后2年JOA评分为14.4±1.5,改善率为(69.8.±2.54)%。两组患者的术前与术后JOA评分组内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手术组间的术前与术后JOA评分和改善率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4段CSM患者单开门组(B组)术前JOA评分为7.6±0.4,术后2年JOA评分为13.0±1.2,改善率为(57.4±1.24)%。双开门组(D组)术前JOA评分为7.7±0.6,术后2年JOA评分为14.6±1.5,改善率为(68.8±2.54)%。两组患者的术前与术后JOA评分组内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手术组间的术后JOA评分和改善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4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时,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椎管矢状径长度、术后出现脑脊液侧漏和淤血等短期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双开门组。术后2年随访时,在颈肩痛轴性症状、“完全”关门现象等远期并发症和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上,3节段患者两种术式无差异;4节段患者双开门组要优于单开门组(可能与单开门术式减压程度有限有关),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CSM3段患者两种术式均效果良好,无统计学差别。但在治疗CSM4段患者时双开门组要优于单开门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