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宁“打鼓歌”作为田歌的一种,具有田歌的共性,同时因其产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它又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是劳动人民在集体性农业生产中创造的一种精神文化。在“打鼓歌”的鼓形态特征中,鼓师傅用唯一的伴奏乐器鼓,通过其不同的鼓点节奏来调动整个劳动氛围、鼓动人们的劳动情绪,将一天的农作安排的井然有序,充分发挥了武宁“打鼓歌”最本质的社会作用——“催工”,当地鼓师傅形容其为:“一鼓催三工”;在它的歌形态特征中,鼓师傅将不同类型的唱词、极具有地方色彩的旋律及节奏节拍和速度的变化通过联曲体的形式逐步展开演唱,这不仅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消除了劳动过程中的疲惫感,也充分体现了劳动者在创造物质食粮的同时,进一步创造和享受精神食粮的集体智慧。如今,武宁“打鼓歌”的依附体——集体性的劳动在逐渐消失,武宁“打鼓歌”的承载者——鼓师傅也面临着尴尬的处境。武宁“打鼓歌”已无处发挥它的本质作用——“催工”,从这点上来看,它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但我们知道它是武宁当地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一种精神食粮,蕴含着武宁当地人民特有的文化素养和艺术追求,是赣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积极地去保护它,将其合理地传承和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