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强纳米贝氏体钢微观组织调控及强韧化机理研究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cm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超高强韧性的纳米贝氏体钢,已成为新一代先进高强钢的典型代表。纳米无碳化物贝氏体、薄膜状残余奥氏体以及马氏体之间体积分数的最优组合决定了纳米贝氏体钢优越的综合性能。然而,这种理想的显微组织一般需要在较低的温度等温超长的时间来获得,不利于大规模工业生产。近年来,为获得这种理想的贝氏体显微组织,并解决相变时间过长的问题,合金元素和热处理工艺对纳米贝氏体钢的影响机理已成为贝氏体钢领域的研究重点。进一步明确合金元素和热处理工艺,尤其是新型热处理工艺如M_S以下温度等温淬火和两步等温淬火工艺等对纳米贝氏体钢相变动力学和组织性能以及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至关重要。本文以纳米贝氏体钢为研究对象,研究合金元素、奥氏体预变形以及新型热处理工艺对高强纳米贝氏体钢相变动力学和组织性能的影响,尤其是探索新型热处理工艺下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奥氏体稳定性以及组织性能的演变规律,目的是阐明成分设计、新型热处理工艺如M_S以下温度等温淬火和两步等温淬火工艺等对高强纳米贝氏体钢相变和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新型热处理条件下促进贝氏体相变和强化贝氏体钢性能的机理,为高强贝氏体钢微观组织和性能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高温共聚焦显微镜(LSCM)原位观察等温贝氏体和马氏体的相变过程;采用热模拟膨胀法分析贝氏体相变动力学;采用OM、SEM、EBSD、TEM观察了贝氏体相变后显微组织形貌及分布;采用XRD技术测量试样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采用拉伸实验机测量热处理后试样的拉伸性能。得到以下结论:(1)奥氏体预变形影响试样的M_S温度,随着变形量的增加,M_S温度先增加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本文首次提出临界应变(ε_c)概念,当应变量小于ε_c时,变形导致了M_S的升高;当应变量大于ε_c时,变形导致M_S降低。此外,首次观察到饱和应变(ε_s)现象,当变形量小于ε_s时,M_S温度与应变量呈开口向下抛物线关系;大于ε_s时,M_S温度趋近于一个常数。奥氏体预变形温度不影响M_S温度,也不影响临界应变值(ε_c)和饱和应变值(ε_s)。(2)首次在中碳贝氏体钢中原位观察到马氏体等温过程中连续相变现象。当中碳贝氏体钢M_S以下温度等温处理时,原位观察到了等温马氏体的连续形成,马氏体相变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持续发生,这一观点不同于以往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另外,验证了贝氏体和马氏体相变均能在M_S以下温度发生,并指出膨胀量与时间曲线的拐点并不是马氏体和等温贝氏体相变的分界点,在这个转折点后,马氏体相变仍能发生。(3)阐明了M_S以下等温淬火工艺对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和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试样M_S以下等温淬火时,获得了更快的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和更细的贝氏体显微组织,但是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先无热马氏体和碳化物的含量逐渐增加,贝氏体含量逐渐减少,导致强塑积逐渐下降。与M_S以上等温热处理试样相比,M_S以下等温热处理不一定可以改善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这取决于贝氏体钢的化学成分和相变温度。此外,M_S以下等温热处理时,奥氏体化温度对高强纳米贝氏体钢相变动力学和组织性能的影响与M_S以上等温热处理时不一样,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不断升高,先无热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不断增加,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先升高后降低,贝氏体板条厚度先减小后增大,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先增强后减弱。(4)设计不同的两步等温热处理工艺,通过调节第一步的等温时间,研究第一步相变量对贝氏体钢总相变动力学和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等温时间相同的前提下,适当缩短第一步等温的保温时间,不仅加快了第二步等温保温过程中的贝氏体相变动力学,而且改善了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此外,与单步等温处理相比,两步等温处理明显改善了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5)合金元素Ni(~1.00wt.%)影响高碳(~0.80wt.%C)高强纳米贝氏体钢相变、组织和性能。Ni元素的添加,降低了贝氏体形核和长大的驱动力,减慢了等温贝氏体的相变动力学,减少了贝氏体相变量和残余奥氏体含量。在较高的等温温度相变时,高碳贝氏体钢力学性能随Ni的添加而降低;在较低的等温温度相变时,Ni的添加对贝氏体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很小。(6)Si含量(1.00wt.%~2.00wt.%)以及合金元素Cr(~1.00wt.%)和Al(~0.50wt.%)影响低碳(~0.22wt.%C)纳米贝氏体钢相变、组织和性能。随着Si含量的增加,贝氏体相变动力学逐渐减慢,贝氏体的相变量逐渐降低,但是获得了更多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和更少的碳化物,改善了贝氏体钢的综合性能。单独添加Cr增加了贝氏体相变量,提高了低碳贝氏体钢的强度;单独添加Al促进了铁素体的相变,导致贝氏体相变量减少,并降低了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复合Cr和Al元素的添加,轻微促进了贝氏体相变量和提高了贝氏体钢的性能,但是弱化了单独Cr添加的促进效果。(7)通过高温显微镜原位地测量了冷却过程中贝氏体的伸长速率,并结合热膨胀量法分析了贝氏体相变量与伸长速率之间的关系。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贝氏体束的伸长速率逐渐降低,但最终贝氏体相变量增加,意味着低的相变速率并不一定导致少的相变量。此外,在高温和中温区间发生贝氏体相变时,晶界上形核的贝氏体的伸长速率大于晶粒内形核的贝氏体束;但在低温区间,两者基本没区别。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矩阵论在历史上至少可以追溯到Sylvester与Cayley,特别是Cayley 1858年的工作。近代数学的一些学科,如代数结构理论与泛函分析可以在矩阵论中寻找到它们的根源。作
二次函数涉及知识点多,数学思想方法丰富,综合性强,一直是中考的热点、难点问题,往往作为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压轴题出现.除了要熟知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外,常用到分类讨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的风向标,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时代,从贸易全球化到科技改革日新月异、互联网经济拔地而起、可持续发展和供给侧改革迎面而上,企业自身要发展必须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劳动与技术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虚拟技术的出现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场景,构建出
在最近的三十年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半变系数模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和医学等诸多领域中.由于该模型具有灵活性和适用性的特点,因此在纵向数据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血清中可溶性B7-H1(sB7-H1)的表达量,并分析其与各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细胞因子及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为MPP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并确诊为MPP的8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87例患儿全部收集入院后24h内的外周血为急性期组,有6
海平面上升、台风沙尘暴肆虐以及不久前的日本核辐射,在这样一件件越来越影响人类发展、生存的环境问题面前,我们除了需要从制度、技术层面上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更需要的是改
<正> 去年,日本消费税涨至5%,在此关头,在国内早已"身经百涨"的中国人是满不在乎呢,还是忧心忡忡;是"超前"购物呢,还是"我自岿然不动",我们对此做了一个
[目的]分析无锡市惠山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尤其是HIV职业暴露现状及有关影响因素,从而提出针对性措施提高全区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防护水平。[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
社会保障是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也是调节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主要制度。江苏省经济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江苏省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有效地发挥了